政策发力,等一等智能时代的“慢行者”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曲翔、卫婧)扫码支付、手机挂号、出示“健康码”……这些在年轻人看来易如反掌的操作,对部分老年人来说却举步维艰。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不会使用、不敢使用智能设备,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数字困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列出时间表。各地也在不断推出“暖心”措施,让“慢半拍”的老年人跟上智能时代发展的脚步。
——完善“健康码”功能,解银发一族“无码”难
进入公共场所随手出示“健康码”,已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一种常见场景。看似轻松的“扫一扫”,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却成了一道难题。《实施方案》要求,对需查验“健康码”的情形,通过技术手段将疫情防控相关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简化操作以适合老年人使用,优化代办代查等服务,继续推行“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便利老年人跨省通行。
近日,多地已开始行动,推动“健康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据观察,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防疫健康信息码”到许多地方的“健康码”均增加了他人代领的功能,对于没有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健康码”可由同行人员或工作人员代为申领,极大便利了老年人出行。同时,基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能力,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健康码”已实现互通互认。
针对因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问题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江苏省无锡市火车站专门安排了志愿者帮助代查、代操作,并提供纸质通行证发放服务。青岛、郑州、厦门等城市也推出多项“暖心”举措,为“无码”老人提供健康码打印、代查、代操作、协助信息填报等服务。
——线上线下“两条腿”,等等智能时代“慢行者”
挂号就医、缴费支付、政务办事等越来越多的服务场景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和群众少跑了路,老年人却犯了难。围绕出行、就医、办事等七方面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要求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两条腿”走路,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实施方案》明确要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实现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老年人高频服务实现便捷办理,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
记者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看到,针对老年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自助服务设备的问题,当地政府专门在社区、市民服务中心、医院、银行等公共服务场所安排了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操作引导、代办等服务。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在2020年底前,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现场号源,推进社区预约转诊,扩大社区家庭医生预约号源数量,方便老年患者就近预约挂号。
在保留“面对面”服务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创新智能化服务方式,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目前,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老年人可以在线办理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等高频政务事项,子女也可使用电子社保卡“亲情服务”,帮助父母查询、认证、支付等。
——“双向适应”,引导老年人主动拥抱“数字生活”
《实施方案》提出,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同时,要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老年开放大学从2018年开始就开设了老年人“微信班”,今年又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班,旨在帮助老年人解决手机移动支付、线上预约挂号等现实问题。“老人在家里向子女求教,往往不好意思,或者学得不系统,通过开班,让老年人聚在一起学习,可以打破这层隔阂。”该校校长叶庆桃说。
叶庆桃认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一方面需要在老年人群体当中加大积极融入社会的宣传力度,改变老年人观念,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另一方,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同时,需要建立起老年人线下交流等平台,让老年人通过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学校的师资力量、班级规模都有限,我们正计划通过社会力量,与社区、街道合作,把培训班开到老百姓身边。”叶庆桃说。(参与采写记者:朱程、孙寅、崔璐、李犇、范迎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专项行动推动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2020-12-25
- 多地采取不同服务措施 让老人也能享受数字化生活2021-06-20
- 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权威发布)2020-11-27
- 首批网络适老化改造年底完成 多措并举助老2021-09-07
- 让老年人更适应数字生活(金台视线)2021-11-29
- 数智体验 亮点十足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