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三河村的“短中长”结合走出自己的脱贫路
图为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中国网12月1日讯 (记者刘桢珂)迎着初冬的暖阳,“决胜2020”看四川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凉山,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
三河村海拔2500米,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占到近一半,世代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夯土房中。
自脱贫攻坚开始以来,三河村按照“组团式、微田园,大聚居、小杂居”的思路,规划了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2018年,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启动,至2020年5月,9个安置点中的147户贫困户全部分到了新房。
三河村山高路长,过去没有像样的产业,主要物产就是土豆、荞麦和圆根(大凉山出产的一种萝卜),加上部分高半山季节性缺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如何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三河村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
其中,三河村短期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种植青薯9号3300亩,每亩地可增收1000元;引进西门塔尔牛240头,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养殖中华蜜蜂4000群,每群产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带动15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今年春节后,部分群众外出务工受到疫情影响,三河村及时组织他们到附近的工地或产业园区务工,确保贫困户收入不受影响。目前全村输出贫困劳动力221人,实现劳务经济449.6万元。
中期,三河村发展特色种植,向土地要效益,为改变当地传统种植效益低的状况,目前已种植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预计2-3年后,能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另外,三河村长期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三河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有了产业,就要往外销,才能真正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为解决出行难、农产品优质难变优价问题,当地建成了通村柏油路,并修建了20.3公里通组入户道路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更加安全。“从村里去临近的洒拉地坡乡赶场,以前走路要半天时间,现在我骑摩托车,只要半个小时。”村民吉好也求说。
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这是三河村近年来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的一组数据。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7个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其中就包括三和村所在的昭觉县。
村民吉好也求站在自己房前,诉说着村子和自家这些年来的变化。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为庆祝刚过完的彝族新年,吉好也求一家做了很多腊肉,他打开厨房门向记者展示自家做的两大排腊肉。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其中一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原来居住的土坯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当地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其中一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其中一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三河村立足资源禀赋,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俯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