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十七连丰”开新局——黑龙江粮食总产全国第一的背后

2020-12-13 10:40: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社哈尔滨12月11日电 题:“十七连丰”开新局——黑龙江粮食总产全国第一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王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数据,黑龙江省今年粮食产量7541万吨,比去年增加近40万吨,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十年领跑全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几年黑龙江省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黑土地保护等措施。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抗灾害能力

  东北大地,银装素裹,黑土地进入休眠期,为来年的农业生产积聚能量。

  对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来说,今年能够克服疫情特别是三次台风影响,迎来丰收,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

  “以前雨水大了,排不出去,就形成涝灾,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沟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刘春说,今年三场台风过后,及时组织社员排水,没有形成灾情,每亩产量达到1200斤左右。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中国饭碗”里装上更多“黑龙江粮”。

  截至去年,黑龙江省累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548万亩,今年将再建设843万亩高标准农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量零散地、中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夯实了粮食丰收的基础。

  提高农业科技,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黑龙江省七星农场的种植户闫大明今年种了250多亩水稻,春耕之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临雇工难、雇工贵的问题。

  为了不耽误春耕生产,闫大明尝了“鲜”。“今年第一次使用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不仅减少了人力,还提高了作业效率,一点也没耽误春耕生产。”

  富锦市长安镇高家村种粮大户姚洪田今年种了330亩水稻,亩产量达到1200斤。姚洪田说,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品种的改良。

  在姚洪田的水稻田埂上,安装了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 “天刚擦黑儿,灯就亮了,一晚上诱杀的幼虫,可以装满灯管下面的小罐。”姚洪田说,夏管时节他每天早晨都会来稻田清理虫罐,这种物理防治技术减少了虫害,农药就用得少,种出的水稻更绿色健康,每斤比市场价要多卖出两三分钱。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挑上“金扁担”。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黑龙江省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560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7%。

  加大黑土保护,实现“藏粮于地”

  这几年,对于黑土地保护成效,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有切身感受。“通过轮作和秸秆粉碎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今年大豆亩产达400斤。”付正武说,“你糊弄黑土地,地就糊弄你,以后不管有没有补贴,我都要轮作。”

  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耕地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黑土地保护措施,让黑土地更黑更“有劲儿”。

  “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每年秋收后,我们将秸秆通过深翻埋入土层,实现黑土地的‘黑色越冬’。”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站长马云桥说。2019年,黑龙江省耕地“黑色越冬”面积超过1.2亿亩,其中深松整地接近5000万亩。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已见成效,201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黑土保护试点区耕层平均厚度由2014年的19.8厘米,提高到23.3厘米。

责任编辑:徐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