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他们在大山深处守望“世界”

2021-01-08 16:12:00 来源:中国军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春的坐标 使命的坐标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山里,比想象中更冷。 

  凛冽寒风中,车子顺着蜿蜒的公路绕进深山。白墙灰瓦上,积雪越来越多,某地图仓库分库主任徐宪明笑容越发灿烂。 

  在徐宪明和这里的官兵眼里,这个外人看来冷清的深山偏僻之处,因为有了青春回忆,多了几分家的温暖。 

  这个“家”已经安在这座大山里60多年了。 

  “峥嵘岁月铸军魂,人拉肩扛创伟业”。1960年冬,第一代图库人迎着刺骨寒风拉开了图库建设的序幕,把青春献给了第一代图库建设事业。 

  没有住房住帐篷,没有自来水就凿冰化水,没有电就点灯照明,没有工具就人拉肩扛。一锤锤、一车车、一米又一米,靠钢铁般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他们创造了图库的第一条路、第一间房、第一个洞库…… 

  60多年后的寒冬,记者走进了深山中这个凝聚着一代代官兵青春奋斗和坚守的地图仓库。 

  走进仓库,记者震撼于眼前的场景:巨大的仓库在山腹内延展,官兵们称其为“洞库”。这样的“洞库”不止一个,它们相互连通,储存着各年代纸质地图,数量庞大。 

  难以想象60多年前,前辈们在缺乏大型机械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炸药和简单机械完成这样的工程,耗费了多少汗水。 

  “当初这一片区域,驻扎着许多官兵,他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把青春留在了这片大山里。”看着这一幕,徐宪明感慨地说,“如今,我们修建了先进的现代化仓库,每年新兵来,都会组织他们来这个60多年前建成的‘洞库’参观,感受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二级军士长方瑞波,一个入伍20多年的老兵,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站在这个仓库前的激动心情。 

  20多年来,方瑞波脚上的作战靴不知换了多少双。每天巡逻仓库时,他总是快走几步,抢在战友前面。 

  离开大山前夕,方瑞波脚步放慢了许多。那天傍晚,他走走停停,很久才结束巡逻。 

  “往前走。慢点儿不要紧,只是不要停下。”离开这里的老兵,几乎都不敢停下,因为害怕别离。 

  与方瑞波一样,多少官兵将青春留在了这个仓库。大山里那些看似平淡的时光,是他们闪光的青春足迹,他们舍不得与这个“家”说再见。 

  如今,这个地图仓库只留下很少的 官兵在驻守。在世界都在加快脚步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官兵似乎一直不紧不慢地跟在世界背后。 

  班长王博告诉记者:“大雪封山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走进仓库巡逻,擦拭前辈手绘的地图。在这里,总能找到坚守下去的动力。” 

  “仓库虽小,尽收锦绣河山九百六十万;责任重大,肩负祖国安危职责重千钧。”仓库大门两侧墙壁上,用红色油漆写着这样两句话。 

  大山里这些官兵并不怕被世界“遗忘”。他们说,只要仰头看看这个巨大的仓库,再紧锁的眉头也会渐渐舒展。 

  在大山深处守望“世界”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特约记者 李忠涛 通讯员 吴军

  巡逻、守库、摘柿子……在这大山里,上士刘益没有一丝埋怨。他用自己的热情,认真雕琢平凡日子里每一个细节,把生活尽力过得有滋味。 

  这里是某地图仓库众多仓库中的一个。它隐蔽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鸡鸣和鸟叫。 

  刘益20岁就来到了这里。由于山路崎岖,人手较少,一周或者更久他和战友才下山采购一次生活物资。6年间,他适应了北方的寒冬,也适应了大山的孤寂。 

  新兵宣誓、结婚生子、退伍仪式……这个很短时间就可以走完的地方,见证了他和战友生命中太多重要时刻。 

  和记者走在院子里,刘益会随手捡起地上的树枝、落叶。对他和战友来说,这里是另一个“家”。 

  “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刘益说,“以前想走,走不了,现在要走,舍不得了。” 

  自我认可,才会选择留下 

  “卫星导航信号弱,暂时无法为您提供导航服务。”汽车在原野上飞驰,听到手机导航里传来的声音,四级军士长陈超脸上却绽出笑容。 

  从2009年至今,陈超在某地图仓库驻守了12年。某种意义上,他的笑是对自己战位的一种自我认可。 

  随着卫星导航和数字地图的成熟,纸质地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手机导航应用软件。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声音等都可以成为地图的表达手段。地图不再限于用符号和图形表达在纸上,它可以经可视化加工表达在屏幕上,卫星遥感影像甚至可以把人们的视野拓展到月球和其他星球。 

  “我曾一度怀疑自己工作是否有意义,过不了心里这道坎,很难在那个苦地方待下去。”刚入伍时,陈超和很多新兵一样,不理解为啥现如今还需要守着这些纸质地图。 

  地图是指挥作战必不可少的工具,纸质地图是最可靠的保障手段。现代战争强调各军兵种协同作战,战场范围广阔,情况复杂多变,组织指挥复杂,对地图的依赖性更大。 

  “我们守着的这些纸质地图是军事地图,和传统意义上的地图差别还是很大的。”该地图仓库政委原宇说,“更大的比例尺,更精细的数据,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军事地图可以说是‘指挥员的眼睛’,对军队作战行动意义重大。” 

  地图,是指挥员决策的重要依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背后是地图保障的及时到位,地图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到战场胜负。 

  “战争发生时,谁也不能保证信息网络畅通。某种意义上,纸质地图就是‘协同作战的共同语言’,也是我们最后的保障。”原宇对这个战位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 

  为了提高地图保障能力,该地图仓库每周都会进行一次紧急拉动—— 

  “全体注意,上级命令明日凌晨1 时前将物资送达紧急供应点。”初冬,急促的电话声划破沉静的夜幕,一场地图应急保障演练应声打响。 

  寒风凛冽,天凝地闭。经过一夜鏖战,散发着墨香的地图顺利送抵紧急供应点。 

  “为提高地图保障效率,除每周一次的紧急拉动外,我们还会不定期展开野战化供图演练。”该地图仓库主任袁忠利说。 

  研判热点、一人多岗、预先调送地图、测算满载运输能力……伴随多管齐下的针对性措施,该地图仓库出图效率越来越高。 

  战局如棋局。围棋棋盘上,任何一个棋子都可能决定胜负大局。正如四级军士长陈超所说:“看起来我们好像在战局的边缘,但我们知道这份工作对未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有了自我认可,才会选择为之不断奋斗。” 

  他们的忙碌,在常人视线之外

  盛夏,一列绿皮火车在铁轨上飞驰。 

  火车某节货运车厢里,押运小组组长徐宪明正和三位战友一起押送地图,奔赴任务地域。 

  光线透过货运车厢窗户缝隙把车厢照得格外清楚。车厢正中间的蓝色防潮隔离板上,地图像小山一样堆放着,4名押送官兵分别坐在4个角落。 

  他们的忙碌,总是在常人视线之外。 

  “前出保障组,必须安全、快速、精准地将地图送达作业部队。”“是,保证完成任务。”……回想起领受任务时的情景,徐宪明记忆犹新。 

  入伍19年,这是徐宪明第一次接受如此紧急的任务,他激动又忐忑。 

  此次前出保障用图量达数吨,运输距离远,途中需要多次转运,给前出保障组带来了严峻考验。 

  没有空调的货运车厢里,最高温度超过40℃。下士张明坤强忍着身体不适,抓紧吃了几口单兵自热食品,没过多久就吐了出来。 

  看着这一幕,下士潘登主动提出替换岗位,让他多休息一会。张明坤摇摇头说:“任务这么紧,我们每个人休息时间都是一样的。我不能拖大家的后腿,今天我再难受也要把物资送到!” 

  听到张明坤这句带着几分稚气的话,坐在地图另一侧的中尉黄海眼眶红了。就这样过了一夜,列车在次日凌晨抵达下一站。 

  “警戒员,托运车左前方就位!”随着押运员的号令,地图二次转运迅速展开。 

  “我们转运途中必须保证地图安全,做到‘人不离图、图不离眼’。”组长徐宪明一再强调“装卸必警戒、挪位必清点、存放必看守”的要求,积极协调开设地图专用转运区。 

  灯光如昼,地图在官兵手上相互传递,山包似的地图包在空旷的站台上起了又落,进入新的货运车厢。4个被汗水湿透的身影,带着地图继续奔赴任务地点。 

  三天两夜不敢合眼,列车终于在月亮第三次升起前拉响了汽笛。 

  “接收员同志,地图已安全送达,请您验收!”完成地图交接时,徐宪明双手紧紧握着接收员的手。 

  这一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源自一位平凡军人和强军事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徐宪明和战友送抵的不只是地图,也是一场胜利。地图照亮了部队胜利的路,也照亮了他们内心的路。 

  站在这一刻,徐宪明回望在地图仓库度过的19个年头,所有经历的困难引起的不再是痛苦的记忆,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火车到站时那声汽笛鸣叫,被永远储存在他们的生命磁带上,需要那双磨出血泡的手才能播放。 

  两个世界之间,是一群军人的守望 

  天近傍晚,寒气逐渐加重。 

  站在仓库的巷道里,嗅着仓库里地图特有的气味,记者不禁感慨:管理这些地图绝非易事! 

  打开干部王映雪的工作电脑,可以看到新版地图网络管理系统的多种地图查询方式,视图缩放、漫游、刷新工具,更具效率的线上保障流程……新的界面和功能让人眼前一亮。 

  “仓库的新版地图网络管理系统已经试运行一段时间,与之前的地图管理系统相比,它采用新的体系架构,按照网络化、服务化、模块化的思路进行地图管理保障。”王映雪说。 

  王映雪来自河南鹤壁,研究生期间攻读的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去年刚刚来到该地图仓库。 

  当初刚来到这里,她也曾被大山里巨大的“洞库”所震撼,这也让她更加珍惜如今这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不只是王映雪,我们努力给每一个官兵更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袁忠利说,“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瓦。” 

  “每个人都是一片瓦。”这是记者从袁忠利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袁忠利是山东人,理着平头,身高超过一米八,工作丝毫不拖泥带水。 

  “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率先站出来,成为官兵们头上的一片瓦。”为了官兵能够更好地工作、生活,袁忠利把营区的暖气、车辆、办公设施等都进行了整修。 

  在领导班子带动下,官兵也努力成为地图仓库的“一片瓦”。 

  在仓库的广场中间,有一个十几平米的叉车训练场地。场地上,黑色的轮胎痕迹已经浸入地下,像是一条天然的黑色轨道,它见证着官兵练习叉车作业的日与夜。 

  走进不远处的室内训练室,这里没有深深的车辙,一个边角光滑的小木块进入人们的视线。 

  “平时我们清点地图数量,用的就是这个小木块。规格相同的木块,每个人都能分辨出哪个是自己的‘老伙计’,因为木块这些光滑边缘都是他们用汗水磨出来的。”看着一个个小木块,袁忠利说着它背后的故事。 

  60多年过去了,这个地图仓库始终在平稳高效运行,这背后是官兵日复一日的精心守护。仓库里这些地图被送往各个部队,保护着一次次重大军事任务,成为保家卫国的“一片瓦”。 

  或许,这就是袁忠利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原因。在这里坚守的官兵,都在用行动让这句话变成现实。 

  “我的梦想,就是退伍前能去看一眼航母,看一眼潜艇。”看着电视里的舰船,该地图仓库政委原宇说出这样一番话。 

  在袁忠利办公室里,挂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地图,原宇经常坐在地图对面的椅子上和袁忠利讨论工作。 

  闲暇时间,他们就看着地图,想象我们的军舰在地图某处驰骋。 

  大山中,他们的世界每天绕着方寸地图忙碌;他们的心中还有一个世界,那里装着祖国真实的山川湖海。 

  两个世界之间,是一群军人的守望。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