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就地过年:用家的温暖,吹散“打工人”的乡愁

2021-01-23 14:43: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今年春节不一般,就地过年成为新的倡议。日前,人社部、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

  短视频传递祝福让家人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工资卡上增加的新年红包送来喜庆和心意;文化习俗活动走进社区,让外乡人体会到熟悉的家乡文化味;形式多样的消费券、旅游券更是传递着地方政府希望“留下来”的满满诚意与惊喜。就地过年,“年”味更浓,温情不变。

  1.给“返工难”打“预防针”

  为什么鼓励就地过年?疫情防控当然是第一原因。

  对很多人来说,2021年的春节可能不同以往。国内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年冬季气温较低,时下又是一年最冷的时节,有利于新冠病毒存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赵文表示,减少人员流动可以有效减少疫情传播,因此,就地过年就成为了牛年新春应对疫情的“可选项”,对于全社会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能够控制疫情传播风险,还能让节后复工复产工作更加顺利。“就地过年,等待疫情过去之后,政府组织企业有序补假,可能是一个好的选项”。

  “与其返乡隔离十四天,不如留苏多赚四五千!”“回家是冒险,钱包还会扁!过年留公司,亲情不会减!”……在全国多地,创意十足的标语显示出满满的诚意。

  “愿意留下来过年的员工,2月份可享受双倍工资,还有机会拿到500元的春节全勤奖。”在浙江,诸暨黑猫神日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吸引外省员工留在公司过年的奖励措施,得到积极响应,八成的员工打算“不走了”。

  日前,数字100数据研究院对“就地过年”进行调查,多达7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17%表示“不考虑,要回家过年”,7%表示“不好说”。

  回想去年春节后,疫情因素导致返工难,很多工厂企业复工缓慢。而且,近年来春节前后“用工荒”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不少企业也希望为今年节后员工返工打上“预防针”。

  “去年春节后,很多企业复工复产时,即便员工到位了,因为产业链不能全链条衔接,导致部分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的企业进退两难。去年疫情严重时,东部沿海的用工大省为复工复产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包车、包专列接送等,但14天隔离依然免不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低。”赵文说。

  “就地过年给全社会带来的收益是很明显的。”赵文表示,从小的方面说,在一些经济好的地区,很多商家企业居民职工希望春节假期持续经营开工,并且能够形成一种氛围。从大的方面说,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国民经济继续高位运转,可以把去年疫情造成的损失尽量追回来。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一旦大规模人员流动带来疫情大范围扩散,造成的损失是特别巨大的。

  为此,为了倡导就地过年,全国多地出台奖励制度。发放“留岗红包”、改善就餐条件、安排文化旅游活动、组织留岗员工培训、到员工老家慰问家属……日前,浙江省经信厅联合省人力社保厅联合发布《关于鼓励留员工稳生产确保经济高质量“开门红”的通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地方和企业春节期间留员工、稳生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促进经济高质量“开门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帆认为,就地过年关乎个人安全健康,更关乎全国防疫大局。客观上,就地过年具有显著的外部正效应,也就是说疫情背景下这种行为利己利民,有利于增进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政府理应给予补贴,做好保障,分类施策,使就地过年成为大众的自觉行动和理性选择。不少地方政府计划发放就地过年的系列福利,比如“岗位红包”“弹性休假”“免费当地游”等,这样的“暖政”方能赢得民心。

  2.就地过年“暖” 年味服务“足”

  就地过年,依然能过得喜庆热闹、年味十足。据了解,一大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迎新春文化活动即将在各地上线。

  在江西省遂川县园区企业务工的外省员工约有1100余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企业除了在伙食上提高标准和质量、派发过节礼包、加班按规定计算薪酬外,当地商务、园区等部门还联合广电网络公司,为这些外来客提前备好“美味可口”的精神“大餐”,让他们安心留守。

  离春节尚有20余天,广电网络公司早早为园区企业备好文化“食粮”,除送上80套基本电视节目外,还免费赠送60套地方特色文娱节目,涵盖综艺、戏剧、法治、卫生健康等,内容十分丰富。

  “考虑到员工们来自天南海北,语言不同、习俗各异,欣赏水平也有高低,我们对节目差异化布局。比如戏曲频道对方言、剧种都有考虑,有河南梆子、苏州评弹等。北方的员工更偏爱语言类节目,南方的更爱地方戏,都能得到满足。”广电网络公司负责人刘莉蘋介绍道。

  通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谢斌来自湖南娄底,是个花鼓戏迷,对节目的安排很是满意,他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春节期间这个特殊日子,听到荧屏里熟悉的旋律,也能一解乡愁!”

  福建省总工会推出一份倡议、一次协商、一场慰问、一批年货、一顿年夜饭、一趟周边游、一套健康服务、一系列文体活动组成的“八个一”暖心服务;四川成都推出“十全十美纳万福”线上互动活动,适合全家人在“云端”乐享春节文化;北京一些社区为居民提供了年货上门、传统文艺表演、送对联福字中国结等实惠服务……满满的“年”味活动让就地过年趣味升级,惊喜不断。

  “很多异地务工人员对在工作所在地过年不习惯。让他们能安心留下来过年,地方政府的文化活动和保障措施应及时到位。”赵文认为,一要鼓励商家春节期间不歇业不停工,让外来人员有事可做、有地可玩。二要及早安排好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就地过年的温馨氛围。三要积极关心关照在家乡过年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做好安抚工作,让他们在没有更多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过个好年,让在外家庭成员留得安心。四要科学谋划,保障节日期间物资供给,便于企业制订春节错峰调休计划,抢先机、抢工期。五要协调企业与员工在节后合适的时候安排补假探亲。六要帮助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指导企业科学制订春节前后生产计划。七要加大政策支持,减轻企业春节期间用工成本,安排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招工、稳岗稳产。“这些措施都是安岗稳企必要的‘红包’,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措施协同,做好助企服务工作”。

  江西遂川巾石乡人刘仁生打算留在福建泉州过年。泉州市日前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非泉州籍企业工会会员,经审核确认后,按每人200元标准网上申领新年红包,并给予适当节日补贴,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免收国有A级旅游景区门票。对非泉州籍困难家庭的企业职工,每户给予一次性困难补助1000元。

  “要动员社会力量,重视人本关怀,解除就地过年者的后顾之忧。”刘帆表示,回家过年不仅是传统习俗,更是家人团圆的难得机会。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人本关怀,动员社会志愿力量,做好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关照,让留在异乡过年的人放心安心。

  3.用心留人 更把异乡作家乡

  日前,江苏省常熟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发布通告,增加新市民积分入学加分项目,在2021年新市民积分入学中,对每位“在常熟过节,春节不返乡”的新市民申请人加分,分值为30分。

  政策一出台,就引起广泛热议。对于一座城市的异乡人来说,是以客人的身份就地过年,还是以家人、主人的身份过年,是考验一个城市是否真正能够温暖人心的关键。

  当前,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渐成趋势。在疫情影响之下,这种情况在去年尤为突出。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的测算和农业农村部的统计,2020年选择就地就近就业的返乡留乡农民工比2019年多出了1700多万人。

  一座城市如何长期留住“打工人”,需要的不仅是“红包”,更是城市的“包容度”。而当前因疫情而倡议就地过年的偶然,或许能够成为很多城市展现未来吸引力的一个窗口。降低落户门槛、均衡公共服务……一个城市,需要为那些“外来者”带来家的年味,用家的温暖吹散“异乡人”的乡愁。

  “能不能让农民工反客为主,把城里视为家,这需要打工人和城市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和各单位企业要确保农民工在节日期间的收入。其次,要确保农民工居住得到保障,如果让农民工将辛劳一年存下的钱拿出一大笔用来交房租,那么将很难留住他们。最后,农民工所在的企业、所居住的社区以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家的氛围。有些农民工本来没有打算在城里过年,因此可能很多方面准备不足,单位和社区应该切实帮助农民工解决一些在城里过年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真正以主人心态在城里过一个祥和年。也许以今年这个春节为起点,城里就成了农民工真正的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薪酬研究室主任刘军胜说。

  赵文表示,长期来看,中国处于城镇化中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当地。“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就体会到了十年来北京春节期间的变化,留京过年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就地过年会成为一个趋势”。

  春节“用工荒”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现象,疫情期间的提前返乡无疑使得“用工荒”雪上加霜。“解决‘用工荒’,需要标本兼治。”刘帆指出,短期来看,企业通过提高春节留守员工的福利待遇,建立“短工”储备池,倡导就地过年不失为一种应急治标之策;长远来看,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户籍、住房、医疗、入学等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使就业地真正成为就业者安身立命的经常居住地和情感归属地,这才是长久之计。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