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和安全 不懈努力——走近二〇二〇“最美铁路人”(下)
在建设现代化铁路强国的道路上,中国铁路人不畏艰险、奋斗不息,书写下新时代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
矢志创新谋突破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广为人知的名字,也是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集大成者。2012年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担任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
牵引系统是高铁列车的“心脏”。为了让复兴号拥有“中国心”,张波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建立图形化软件开发平台,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最终构建起第一套软件系统。“复兴号牵引系统的软件和软件开发平台都是自主研发,这为未来技术创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制动技术则是高铁列车的“安全阀”。为保证硬件稳定可靠,张波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生产车间密切跟踪每一个细节。为确保制动安全,他们进行了上百万次测试。最终,研发团队突破了时速350公里等级防滑控制技术,制动系统从控制软件到阀类硬件、基础制动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真正成为复兴号的“安全守护神”。
2017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回忆当时情况,张波仍激动不已:“我将勇攀科技高峰,以铁路人的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奔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拥有自动驾驶的“智慧大脑”。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志强的贡献。
2017年,中国通号组建高铁C3+ATO自动驾驶创新团队,陈志强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从立项到上道试验只有不到1年时间,陈志强鼓励大家:“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干出来。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018年6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启动高铁自动驾驶系统现场试验。其间,C3+ATO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以近乎零缺陷的高水平表现通过了专家组数百项细致严格的测试。
2019年12月30日,时速350公里智能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全程自动驾驶,陈志强带领的C3+ATO自动驾驶系统创新团队也获得了当年的火车头奖杯。
较真碰硬解难题
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动车组司机。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0多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2012年,我国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开通在即,迎来第一台动车组试验车上线参与联调联试。平时沉默寡言的邢云堂掷地有声:“我是党员,我来跑第一趟!”首趟试验圆满完成。
哈大高铁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严寒和风雪。黑龙江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动车组运行时,车头卷起的积雪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小心摸索,创新采用“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破解了这一驾驶难题。
此后,邢云堂从零起步,又主持编写了《哈大高铁应急处置指导书》等教材,填补了高寒地区高铁司机作业标准空白,成为高寒地区高铁司机的必修书目。
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西车辆段轮轴装修工刘晓燕,虽是“95后”,却已经成长为岗位能手。刘晓燕随身带着一个黑色小本,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自动平衡”“修整坐标”等操作要点、重要环节步骤,以红色下划线标注,看起来工整醒目。她苦练检测本领,把滚子、保持架、密封座等轴承零件的70多个检修限度全部熟记。
渐渐地,刘晓燕的业务技能突飞猛进,多次被车间及段评定为“三星级职工”,还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机辆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过检修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辛勤付出保质量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究竟是什么感受?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副主任于本蕃体会很深。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寸钢轨。
在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唐古拉地区,于本蕃不仅扎了根,还时刻以“零误差”的精细检修标准要求自己,日常线路巡查,他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也逐个检查,每行走100多米,会下意识地用脚踩踩路基,确保线路状态稳定。
雪域高原砥砺着于本蕃的奋斗意志。他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视线从高原转向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施工现场,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同样将“高质量”放在首位。
吴亚东始终奉行“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到过雄安站的人,都对候车厅和通廊那一排排清水混凝土柱方阵赞叹不已。这些2.7米见方、14米高的大柱子,四角向上托举着500多道清水混凝土梁,形成一个个漂亮的开花造型。吴亚东解释,清水混凝土必须一次浇筑成型,这对平整度、光洁度、孔眼、线条等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为确保施工效果,吴亚东带领团队针对雄安站项目中钢筋构造、混凝土配合比、模板体系以及混凝土施工工艺等进行研究细化,进行了上百种对比试验,甚至试过用色拉油、液压油做脱模剂,最终完美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现代艺术美感。
如今,这192根清水混凝土柱,成为雄安站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