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天天学习丨总书记提到的“中华水塔”背后有一段变迁故事

2021-03-09 22:43:00 来源:央视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天天学习“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这样说道。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对青海提出“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要求。2016年8月,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曾指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三江源为何被誉为“中华水塔”?

  在青海,因水得名的地方很多,最著名的当数三江源。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源不断来自这一地区,故有“中华水塔”的美誉。

  三江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活水千百年流淌不息,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

  曾经,因人为活动、过度放牧和自然变迁等,这里鼠掘沙进家园不再,守着源头没水喝,放下牧鞭背井离乡……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三江源牧民,尝到了生态恶化的滋味。

  2001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牧民多杰,眼看着家门口的丰美草场被老鼠“侵蚀”。他说:“鼠害最猖獗的地方,每平方米有近10个鼠洞,草场很快变为不毛之地。”

  据青海相关部门统计,到2004年时,整个三江源地区沙化面积超过3800万亩,核心区中度退化草场达1.5亿亩。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过去的4000多个湖泊,90%以上干涸,黄河源头一度断流。

  玛多之痛,唤起了青海省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决心。

  之后的十余年间,三江源着力生态保护,退牧还草、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出台,三江源生态恶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2015年,《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中央审议。2016年年初,全国第一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12.31万平方公里的江源大地正式被列入国家公园保护重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辩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成为急需攻破的难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到青海考察时,都曾强调要搞好这一试点。

   

  这是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境内的星星海(2014年8月13日摄) 

  “六位一体”生态管护模式构建起来,“点成线、网成面”的科学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持之以恒的保护建设换来了三江源头“千湖美景”重现,三江源腹地成为野生动物快乐的天堂……《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9)》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11%、30%以上。

  三江源的牧民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管护者,积极探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藏族村民申格家中同一家人亲切交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到访生态移民村——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时,语重心长地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此次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面对“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总书记对“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的青海提出了新的要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

  “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

  “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

  …………

  每一项具体要求,都能感受到“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这句话的千钧分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