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从新闻稿看总书记的福建行
全国两会闭幕不久,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考察,选择他曾经工作了17年多的地方——福建。
25日,新华社播发的考察消息稿,在生动记述考察过程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同时,还写入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的许多背景和故事,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历史与现实呼应,深意自现——
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远谋划;
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境界;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执政品格的发展历程。
——考察第一站,武夷山。早在1998年,习近平就提出,武夷山应该把自然生态保护好,这是关系武夷山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任福建省长时,他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为闽地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
在福州福山郊野公园,总书记一段话至情至深:“我在这里工作的时候,就设想把福州建成海滨城市、山水城市,现在发展得比当时设想得还要好,要继续做下去,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生态优先”的理念很早就在总书记心里扎根。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主线。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远见卓识,清晰可见。
——再看改革。
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习近平直接推动下开花结果。此次,总书记考察这项改革的重要策源地三明,为的就是了解改革落实成效。
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向改革要发展动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持守的执政“法宝”。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总书记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一番话贯串今时与往日。
——三坊七巷、林则徐出生地、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习近平当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三坊七巷由于他的重视,免遭拆除建楼,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1992年,习近平这样论述“古与今”:“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次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对照回味,习近平总书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一以贯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落子起步之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循迹八闽之地的探索与实践,擘画治国理政的全新坐标与宏图。
“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的意识,做时代的弄潮人。”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言中,习近平这样写道。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就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功成不必在我”。
“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一句话,流露出心怀大局的胸襟。
《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福州市“3820”工程。两座城市,两张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20多年后,当年福州市“3820”工程主持编制者习近平,再次来到这里,一座现代化国际城市、一个经济与生态齐头并进的东南“桥头堡”,为这片土地交出靓丽答卷。
考察消息稿原文请点这里↓
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出品人: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张晓松、王绚、白洁
主笔:黄玥
视觉 | 编辑:杨文荣、郝晓静、朱高祥、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