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村争养助农鹅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学鹏
4月5日一大早,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卫星村,72岁的廉忠君和老伴开始在院子里忙活起来,支大棚,搭遮阴帘。今年,他要扩建鹅舍,多养些鹅雏。“有铁路驻村工作队帮忙找销路,面积至少要扩大一倍。”廉忠君对未来充满信心。
廉忠君所在的卫星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常住人口少。2016年,村里74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没有挣钱道儿,村里留不住人,年轻些的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除了年纪大就是身子差。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下雨路就没法走,就连村委会也只是两个土房子。”廉忠君回忆道。
几年前,受自然灾害影响,农田受了灾,银行贷款还不上,欠了债的廉忠君成了贫困户。
2017年5月份,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起国有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对接包保卫星村的扶贫工作,派驻村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
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卫星村实际,哈铁集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实行“村集体集中养+贫困户分散养+专家指导+企业员工消费回收”的发展模式,以肉鹅养殖产业为示范,助力卫星村脱贫。
“养不活咋办,不白忙活一场?”“不如直接发钱算了!”面对市场前景看好的肉鹅养殖产业,贫困户们并不买账。村民心里的担心,无非是能不能养得活和能不能卖出去的问题。因此,哈铁驻村扶贫工作队对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多家大型养鹅厂进行调研,专门聘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养鹅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又与贫困户签订采购协议,以每斤10元的价格保底回收,市场价高于10元时,村民可自主销售。
吃了定心丸,一万只鹅雏很快被村民认领一空,廉忠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养了50多只鹅,四个月挣了3000多元,相当于以往一年的收入。鹅雏变成了红票子,廉忠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拉着老伴,一面认真学习养殖技术,一面加大了鹅雏购买量,每年养殖鹅雏近百只,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存下了积蓄。
据哈铁扶贫工作队队长王玉国介绍,养鹅产业只是他们规划发展的四大产业项目之一,他们聘请农牧专家为村民开展绿豆种植、大豆种植、木耳栽培等技术培训,组织村民种植有机蔬菜,养殖笨鸡、笨猪等家禽家畜,发展庭院经济,壮大卫星村富硒鸭稻米种植产业,建设了光伏发电站、水稻催芽工厂等助力村民增收。
哈铁集团公司持续开展消费扶贫,与贫困户签订蔬菜、家禽保价收购合同,使村集体年均创收17万余元。组织职工购买卫星村农副产品,在所属“火车头商城”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区”,推广卫星村绿色品牌,4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0余万元。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卫星村不仅富了,也变美了。哈铁集团公司以通硬化道路、通有线电视、通宽带、有文化活动室、有卫生所、有村医“三通三有”为标准,瞄准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建设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集“党员活动室、卫生所、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厅”为一体的575平方米村民社区服务中心。修建7.88公里的混凝土道路和数百盏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善了卫生“脏、乱、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恶劣环境。
70多岁的老党员贫困户郭福兰请人写下“住新房感谢共产党”,“好日子不忘习主席”,横批是“幸福生活”的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
2018年,卫星村实现脱贫摘帽。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哈铁驻村扶贫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将努力培育庭院经济,拓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升脱贫户‘造血’功能,让脱贫人口靠双手劳动稳定增收,带领卫星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王玉国对卫星村前景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