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走近2021年“最美职工”——他们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2021-04-30 17:58: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光明日报记者 任 欢

  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

  扎根一线铸恒心

  操作成型压机,将坯料制作成模具,别人一天只能完成1200个至1300个,可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成型压机操作能手温小珍,却能完成2000个。

  兢兢业业的工作,让温小珍成为了车间的“定海神针”:机械设备有故障,她现场诊断排除;设备操作有异常,她调试修理;为了帮助车间新员工快速上手,温小珍一对一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在不耽误自身产量的前提下,帮助30余名员工迅速掌握了机器操作方法……

  “车间哪里有需要,我的工作岗位就在哪里。”温小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工作以来,她累计生产的模具数以万计,从无次品。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区分局大集街派出所副所长燕占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始终奋战在最前沿,用使命和担当践行“疫情在前,公安当先”的铮铮誓言。

  得知分局要在火神山医院筹建警务室,燕占飞主动请战。医院开工当晚,为确保从全国各地赶来的4000余辆车、7500余名工人,以及大量建筑设备有序入场,他和警务室的全体民警、辅警24小时泡在工地和马路上,不分昼夜承担交通疏导、巡逻值守等工作。火神山医院正式接收病人后,燕占飞又和同事们保卫医院及周边86个日夜,守护2900余名患者治愈出院,实现了交通零事故、治安零发案、医患零纠纷。

  疫情解封后,燕占飞放下荣誉,继续投身日常的纠纷化解、打击破案、防范宣传等公安工作。他有一句口头禅:“我把辖区的居民记在心里,他们才能将我当成自家人。”

  精益求精重创新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锡林郭勒盟输电工区输电运检七班技术员包文杰入职4年来,仅记录的学习笔记就有19本之多,全部摞起来有半米高。

  特高压输电线路运检是一项高劳动强度并存在高度危险的工作,其中无人机工作更是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全力配合。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包文杰带领班组提出了“人机协作、空间互补、横向分析、纵向对比”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新型巡视管理办法,还提出了无人机U型巡视、分组巡视理论,编制无人机巡检标准化指导书。这些巡视方法使得特高压输电线路缺陷发现率提升20%以上。

  如今,包文杰共主导、参与创新项目7项,其中《特高压输电线路综合巡视技术的研发》等成果还获得了各级创新奖项,大大节省了特高压线路运维工作运行成本。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司机长王振强,他所在的“毛泽东号”机车组,如今已是全国铁路的一面旗帜。

  多年来,王振强依托创新工作室,围绕机车运用、列车操纵、故障处理、节支降耗等方面,带领机车组成员积极开展技术改造、革新。针对列车管连接时,连接角度经常出现偏差造成连接困难的问题,他与机车组成员经过10多个版本的选择、改良、试验,制作出一种新型的风管连接角度转换器,使风管连接处实现360度旋转,有效解决了列车管连接的安全隐患问题。

  在与创新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王振强带头研发出“一种便携式机车石英砂回收装置”等创新成果10余项,用小创造解决了安全生产的大问题。

  勇担使命守初心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书玉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让父老乡亲有吃不完的粮食”。

  为了早日实现这一梦想,从开始水稻育种研究的那天起,王书玉就将自己的时间用“三分法”来分解——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试验田,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验室,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民家、在农田里,30多年来从未改变。

  这些年来,令王书玉最开心的有两件事:一是把自己变成农民——天天待在地里,二是把很多农民变成了自己——懂得科学种田。他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向稻农传授技术,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为了尽可能多地向农民普及技术,他经常天刚亮就下乡,天黑了还走在稻田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书玉先后主持育成了新稻18号等国审水稻品种9个,新稻22等省审水稻品种7个,并创造了多项河南省第一。其中新稻18号填补了河南省自育超级稻品种的空白,为目前我国黄淮稻区主导品种。

  在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药物设计技术总监夏广新眼中,新药研发是个马拉松工程,短则七八年,长则超过20年,需要把心静下来专注投入,需要对科学保持高度严谨的态度。

  2006年,夏广新成了上药研究院I001号第一个新药研发项目的参与者,这是一款以肾素为靶点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常规研发是在几百个化合物中筛选。而夏广新团队的I001筛选了3000多个化合物,经过5年反复推倒重来,才选定SPH3127作为候选药物。目前,SPH3127已顺利进入Ⅲ期临床研究。

  在研究院,夏广新就如一支燃烧的火炬,给团队成员照明方向、带来温暖和力量。他常说:“除了知识,我们更要有一种科研精神。”如今,夏广新正带领团队潜心探索,勇做新药研发先锋,造福人民。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30日 04版)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