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老乡奔好日子
宋刘斌 |
赖园园 |
脱贫攻坚战中,许许多多青年倾力奉献,将最美青春融入到脱贫事业,这其中就有不少海归身影。
“五四”青年节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两位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青年海归,广袤的中国乡村见证着他们的爱国心、报国情。
宋刘斌:
海归博士的1000多个驻村日夜
“多帮乡亲们做点实事”
再过几天,长沙理工大学选派到湖南省邵阳市枧杆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留俄海归宋刘斌就要跟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交接,之后他将回到学校,而下一轮乡村振兴工作队即将进驻。
枧杆山村80岁高龄的老党员杨毕华听说宋刘斌快回长沙了,拎着一篮自家土鸡下的蛋送来,宋刘斌坚决不要。望着眼前这个非得自己掏钱才肯收下鸡蛋的年轻人,杨毕华生气了。
“自家土鸡蛋不值几个钱,是我的心意。给钱就是瞧不起娭毑!”宋刘斌态度明确,杨毕华更倔。实在拗不过老人,宋刘斌接过篮子,杨毕华的脸上才重现笑容。宋刘斌又一路搀扶着,将杨毕华送回家。
舍不得宋刘斌的村民太多了。大家的确没想到,不是摆摆样子、不是下乡“镀金”,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博士书记来到村子里真的是踏实做事。几年下来,鞋上的泥、手上的茧,宋刘斌一点不比村里人少。
2017年9月,宋刘斌接到学校选派他驻村扶贫的任务。但临出发前,宋刘斌母亲的健康亮起红灯,他的妻子又在外地脱产学习,家中还有5岁的女儿需要照顾。
“怎么办?去还是不去?”在得知宋刘斌心中的顾虑后,岳父岳母给了他坚定的支持。“家里的事有我们做后盾,你怕什么!放心去,多帮乡亲们做点实事!”两位老人的话让宋刘斌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
2018年3月,宋刘斌来到枧杆山村,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他而言,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很多方面都不适应:冬日湿冷、盛夏遍地蚊虫,此外他从小怕狗,但村子里几乎家家养狗,入户走访总免不了碰上……生活中的难题他还能尽力克服,但语言不通却着实在最开始的时候难坏了宋刘斌。宋刘斌是江西人,在长沙工作。湖南多山,常常十里不同音。“老乡的话我都听不懂、说学不会,人家怎么信任我。”刚到枧杆山村的时候,他白天连说带猜加比画地跟老乡沟通,晚上再找相熟的当地人听方言、学方言,总算是过了语言关。
“咱村的事就是我的事”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难点,为了推动枧杆山村的产业扶贫,宋刘斌下了大力气。一方面是“走出去”,带着村民外出培训、学习;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专家进村指导,为枧杆山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出谋划策。
脐橙和水稻是村里的传统经济作物,但多年来产量不高、效益不好。为此,宋刘斌邀请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的专家研发酵素有机肥,建成了150亩生态脐橙园基地,为“崀山脐橙”提质增效。与此同时,他还引进了“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生产出高标准有机糙米和竹泉米,建成绿色水稻基地。挖掘特色资源,选取特色产业,为传统经济作物找到了新出路。
杨承基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一直想建一座果蔬大棚。宋刘斌和村干部请来专家,对大棚选址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规划,还带着杨承基到隆回学习大棚哈密瓜种植技术。大棚建好了,宋刘斌又请来专家到大棚现场指导,第一年,这里就种出了新宁县第一个本土哈密瓜,光这个大棚就带来了4万多元的收入。
2019年6月,在长沙理工大学支持下,枧杆山村建起了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宋刘斌意识到,扶贫车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缺人”,找到技术能人、管理能人是最大化利用扶贫车间的关键。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定期外派学习、设立出勤奖励、增加团建……通过一系列尝试,扶贫车间的成员慢慢有了归属感。从去年开始,扶贫车间开始自主承接本地服装剪裁业务,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产业项目最终要交给村民自己管理,培养出致富带头人,这样才会有持续活力,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宋刘斌说。
4年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昔日的省级深度贫困村如今已大变样,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村里人忘不了宋刘斌总挂在嘴上的那句话:“我就是咱枧杆山村的村民,咱村的事就是我的事。让咱村富起来,这是我最重要的事。”
赖园园:
带动“金果”走出大山
“让更多人知道融安金桔的香甜”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富乐村是一个典型的桂北山村,海拔高,山峰沟谷连绵不绝。这里昼夜温差鲜明,土壤偏酸性,却拥有柑橘类果树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这里是赖园园的家乡。她曾前往泰国留学,就读于商务泰语专业。回国后她并未选择去大城市工作、生活,而是回到了富乐村。2013年,当赖园园告诉父母自己将返乡创业卖金桔的决定时,父母连连摇头,坚决不同意。
“出国读书那么久,最后还是回到村里,那你出去读的书有啥用?”“金桔我们种了几十年,村里人谁也没赚到钱,你怎么就觉得这果子是个宝哩?”
融安人眼中稀松平常的金桔,的确是赖园园眼中的“金果”。事实上,融安的“滑皮金桔”一直以来并不缺名气:它口感独特,不麻、不酸,果皮滑润,果味清香甘甜;它在融安种植面积也不小。但长久以来,村民们并没有因为种金桔而致富。
“我一直不明白,我们的金桔又甜又香,村里人起早贪黑忙活,种金桔、卖金桔,却仍旧赚不到钱。家乡的生活还是太苦了。”早在十几岁时,赖园园心底就埋下了一个关于金桔的梦想——“让更多人知道融安金桔的香甜,让这一个个小果子给乡亲们带来好日子。”
“我从来没想过留在城市。海外留学的出发点原本也是为了更好地回乡创业。我一直坚信,我们的金桔能卖到更大更远的市场,这就是我的梦想。”赖园园说。
女儿的坚持最终打动了父母。就这样,赖园园回到富乐村,成了全村唯一一名海归村民。
不久后,融安县金色桔韵金桔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赖园园敏锐捕捉到了当时农村电商的发展势头,决定发力鲜食金桔的电商销售。
“回国后先后在电商公司和物流公司工作的经历,对我返乡创业帮助很大,让我积累了一些拓宽销售渠道和提升物流运营技术的经验。”她说。
“说到就要做到”
那时,电商平台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桔销量,但受限于整个电商环境还不太成熟,对带动全村甚至全县的金桔产业发展而言,效果并不明显。
“折腾半天不还是没赚到钱?”村里开始有人在背后议论赖园园,认为她说的“电商”很可能是个“骗局”。这些话她听到了,也忍下了,赖园园说:“不怪村民们有意见。我说要带大家种金桔致富,说到就要做到,不然就是夸海口,说瞎话。”
棘手事远不只是村民的议论。金桔皮薄,一经剐蹭还容易破皮、出现坏果,如果包装和物流高成本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货就很难卖出去。果然,还没等收购季结束,赖园园就赔光了自己攒下用于创业的20万元,与电商的合作也终止了。
一次次风吹雨打,没有浇灭这个姑娘要将融安金桔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念头。她前往南宁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公司学习,掌握了一套鲜食农副产品种植与销售的操作标准,同时也找到了更好的产品包装方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伴随着全国电商事业发展,互联网销售平台越来越多,金桔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宽。2015年,赖园园创立电商品牌“桔乡里”,建立电子商务基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签订供销协议,并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电商运营模式,融安金桔迎来春天。
2016年,“桔乡里”带动大将镇桔农实现金桔网络销售50万公斤,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2017年,赖园园带领团队网络销售金桔近200万公斤,单价最高卖到了100元1公斤,其中,帮助50多户贫困户销售了15万公斤金桔;2018年,金色桔韵金桔专业合作社与85户贫困户签订31万公斤收购协议,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2019年,“桔乡里”的新建冷库、电商大数据中心和自动化分拣包装流水线等投入使用,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
如今,赖园园正准备建设“数字农场”,引进先进设备,监测水分、温度、光照等数据,逐步推动科学化种植,进一步提高融安金桔的果品质量。
在赖园园的影响带动下,更多年轻人回到了融安,不少人向她取经,学习电商运营,还有的直接加入了她的团队。融安金桔终于将这里的父老乡亲带上了致富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