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融合中续写春天的故事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举国欢腾之际,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欣喜地透露,该校有两支跨学科科研团队参与其中,为国家航天项目作出了贡献。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搭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巨轮,香港和澳门背靠祖国、放眼世界,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征程。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重要的战略定位。
大湾区,大机遇,大未来。随着粤港澳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大湾区展现出澎湃的发展活力。更多春天的故事,正在大湾区日新月异的科创事业发展中加速续写更新。
大科学装置:提供一流科研平台
“依托‘天河二号’,我们成功开发了新的研究模型,首次把中国海三层环流的奥秘展现在世人面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甘剑平感慨,香港本身没有超算,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给香港科技人员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让他们做了许多以往做不了的事情。
“超算是支持一个国家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和经济的综合实力,是世界大国竞争的制高点。”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介绍,广州超算中心已陆续建立了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分中心、深圳前海金融分中心、东莞智能制造分中心等9个超算分中心,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超算动力。
目前,已有超过200个港澳科研团队使用“天河二号”,广州超算中心已成为港澳地区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超算中心,为大湾区的科技合作交流和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大湾区最独特的特点,就是‘一国两制’。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城市群,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而且,7200万湾区人民又有相同的文化根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在博鳌论坛上发言,“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的发展会非常好,这也是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除了一些总体的指导以外,放在最前面的不是金融,也不是航运,而是科技创新。”
“必须承认,仅有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有良好的科创基础,有5所大学排名在全世界前100名之内,而且拥有良好的金融系统,可以支持科创企业融资上市。”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第四任校长陈新滋坦陈,“香港要更好地发展,关键是要看科技能力是否带动了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香港还可以做得更好。”
春风护航,飞舟破浪。如今,广州高超声速风洞、深圳光明科学城材料基因组、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越来越多的大科学装置在大湾区布局,持续为港澳创新发展注入高新动能。陈新滋表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香港助推国家战略、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更是香港成就自我、乘势而上的历史机遇。
科技协同:成为大湾区发展新亮点
在距离香港仅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广东东莞,坐落着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
“散裂中子源装置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童欣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的成功建设带来“磁吸效应”,为香港和澳门地区诸多学科的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大发展机遇。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家高校纷至沓来,在此开展科学实验。
2020年1月15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一消息,折射着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的持续完善。广东省大湾区办公室数据显示,广东已兴建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同时还建成了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放约1万个重大设备与香港科学家共享。
风起新时代,潮涌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战略定位。近年来,港澳与内地在科创领域协同合作、融合共赢,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强引擎。
科技合作不断加深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日新月异。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500亿元;2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比2017年增加4家。
随着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充分展现。“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希望香港、澳门青年能够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发挥自己的特长。
优势互补: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爱之切,则为之计深远。2021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将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直接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港澳元素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等项目。
科技创新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切入点。2021年5月14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双方表示,将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创新高地。
两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粤港融合渐入佳境:大湾区内地9城市积极提供更多港澳青年就业机会、大科学装置使用权、配置港澳办学用地、倾斜国家科研资金等,加速实现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及广东省拨款支持香港科研的“过河资金”共达3.4亿元人民币。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如今,登上深圳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横跨深圳河两岸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尽收眼底。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香港科技大学创新创业项目、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超过13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深圳园区,让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大国重器”密布之地。
与此同时,香港园区建设步伐也在日益加速。2021年年初,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一笔约181亿港元的拨款,支持河套区港深创新科技园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表示,这将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科学园,将成为港深创科合作的最大舞台。
潮起海天阔,扬帆奋进时。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的重大使命。在大湾区这片生机勃勃的红土地上,新发展理念的践行如火如荼、持续深入,粤港澳科创合作多点开花、亮点纷呈。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前路可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