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面面观(上)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轮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宽松以及市场预期等因素叠加影响。同时,一些过度投机炒作行为也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上。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呈持续上行态势,4月份涨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6.8%,涨幅创2017年11月以来新高。从未来走势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及去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二季度PPI同比涨幅可能继续走高。但是,此轮PPI涨幅回升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一方面,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下一阶段基数影响对PPI涨幅扩大的抬升作用将会降低。另一方面,随着价格信号对原材料生产流通的引导作用持续释放,大宗商品价格将逐步回归供求基本面。预计全年PPI将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同比涨幅在下半年将有所回落。
社会普遍担心的是,PPI上涨是否会传导至CPI,从而引起全面通胀。应该看到,这种传导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但无论从经济基本面、政策层面、传导机制还是CPI构成来看,我国通胀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总体可控,全年CPI涨幅较为温和,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从经济基本面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果,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求循环明显改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有利于物价平稳运行的因素不断增多。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拥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去年我国在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基础。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要求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又联合约谈提醒大宗商品重点企业。精准调控之下,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已有所降温。
从传导机制看,我国工业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长,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上游向下游传导效应会逐步衰减。
从CPI自身构成看,食品和服务在CPI中的占比较高,且受国际因素影响相对较小,食品中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望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尤其是猪肉价格随着生猪产能恢复逐步回归正常水平。此外,服务业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综合来看,全年CPI将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尽管全年物价将保持总体温和,但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现阶段面临的成本上升等生产经营困难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宗商品涨价给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要保持密切关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来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