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桥连接超级机遇
2017年7月1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迈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9座城市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功能,围绕“湾区所向 港澳所需”,为港澳青年发展提供融入型全方位服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高地。
一桥跨三地,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3日开通的港珠澳大桥,宛若一条长龙,横卧在伶仃洋上。1983年提出的兴建构想,终于化为伶仃洋上矗立的“中国结”。这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没有先例,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超级工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其建设难度被形容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这是无数中国建设者凭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志气铸成。
——————————
120年使用寿命必须保证
港珠澳大桥地处高温、高湿、多盐的华南海洋环境,集桥、岛、隧三种结构于一体,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构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要求:120年寿命必须保证。作为工程两大主材之一的混凝土结构该如何设计、如何施工、如何维护,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怎样实现120年的使用寿命,怎样进行耐久性设计、怎样均匀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这都是世界级难题。
中交四航局研究院科研技术团队,利用多年开展海洋环境耐久性研究的成果,针对港珠澳大桥的工程特点,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耐久性保障技术体系。
“大体积的混凝土没有不开裂的”是工程人的常规理念,但要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寿命,海底沉管隧道必须要经受住时间和海水的考验。沉管试验室主任张宝兰挑战权威,配出不开裂的混凝土。
从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这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实质上是根据组成材料的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的三大参数: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混凝土配合比不仅仅是计算出来,最终是要靠一次次试验打出来的。”张宝兰坦言,面对世界级难题,所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骄傲地说:“我们的沉管混凝土可以在水深40米以下实现自防水,已经建成的隧道滴水不漏,达到了国内第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牛头岛上建起了沉管预制厂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拥有5.664公里的海底隧道,共享33个沉管,每个沉管由8个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22.5米、宽37.95米、高11.4米,管壁最厚达1.5米,重逾9000吨,采用两孔一管廊截面形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单节管道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
2010年12月,因承接港珠澳大桥33节隧道沉管建造,中交四航局在珠江口外东侧的珠海市桂山镇牛头岛上,投资超10亿元建设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隧道沉管预制工厂。
当时,沉管全部采用工厂法流水预制,完成舾装后拖运至施工地点进行安装。从钢筋绑扎到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管节舾装以及管节浮运出坞,均为互相紧密衔接的工序,构成了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流水线制作工艺。
第一次灌水时,中交四航局团队十分紧张。项目经理梁杰忠凝视着虹吸管上的真空泵仪表:“这真空泵不给力,压力不足。”灌水时间进入倒计时,梁杰忠的头上直冒汗,用电话紧张地联络:“可以是吧?太好啦!”原来,他们跟桂山镇水库的工作人员借到了真空泵。可他们到了水库却傻眼了:这几百公斤的水泵在水库大坝下面,上下要走100多级的台阶。“争取时间!再重也要抬上来!”梁杰忠和大家顶着炽热的阳光,抬着沉重的水泵,顺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等把水泵装上车,大家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了。水泵运到现场,操作人员按动按钮那一刻,所有的人都静静地看着水管口,当白花花的海水喷涌而出,欢呼声响彻了牛头岛。
如今,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又承担起深中通道项目32节沉管中的22节沉管管节预制任务。深中通道项目沉管隧道为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比港珠澳大桥双向六车道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断面宽8米多,沉管结构受力复杂。
此前,在牛头岛,港珠澳大桥单节沉管预制需75天,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无源支撑顶推系统,一节沉管每天最多顶推30米,完成单节转运需要7天。而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横断面拓宽至46米,体量达8万吨,超过一艘重型航母,按照每月交付一节沉管来算,意味着在一日之内,项目组要完成165米长的超级沉管转运。
“你们肯定完不成”
澳门口岸是港珠澳大桥整体工程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口岸工程,也是大桥开工最晚的组成部分,它的开通时间决定了港珠澳大桥能否按期交付使用。口岸总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但给中交四航局一公司澳门口岸建设团队的建设期只有一年,高峰时,整个岛作业人员接近1万人。
2017年8月,澳门口岸的20多座单体建筑陆续封顶,桥梁桩基础也已全部完成,上落客平台及隧道工程正有序推进,猝不及防遭遇了台风“天鸽”。在15级狂风侵袭下,珠澳人工岛顿时一片狼藉。
澳门口岸项目总经部的苏博仍清晰记得这一次撤离的全部场景,为了应对台风,他们做了详细的预案,各分部进行了演练。苏博说:“‘天鸽’过后,‘帕卡’又来袭,这对项目管理人员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大考验。”项目部的党员全员上阵,吃干粮、喝桶装水,顶着烈日和高温工作。
澳门建设发展办公室一位资深工程师曾给出判断:“这样的条件,这样的隧道,你们肯定完不成。”为此,项目部带头制定了“逐日计划”,将每一项工作分解厘清,当日完成。
党员肖承辉在笔记本上写下:“作为项目党支部的一员,在项目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能为祖国建设奉献一丝微薄之力就可少愧于党,少愧于心。”项目部全体成员日夜奋战,以刷新澳门纪录的形式完成了任务。
今天,港珠澳大桥已经成为南中国的一个地标。大桥通车后,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人流、车流、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速。
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