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为百姓生活增添色彩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量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着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文化和旅游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融合发展,为百姓生活增添色彩。
今年以来,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社区,全国各地正举办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唱出了人民心声,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成果惠及百姓的画面。
时下,“红色陕西·圣地延安”“小岗精神·改革序幕”……“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
一条条闪耀红色光辉的旅游线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反映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硕果。
回顾历史,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量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人们的幸福生活中有诗也有远方。
文旅支撑美好生活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文化惠民的美好画卷正在各地徐徐展开,一场场展览、一本本图书、一台台节目丰富了百姓精神生活,播撒了文化的种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
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冯梦龙村,村民沈介明吃过午饭来到村里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曲免费的苏州评弹听得他心满意足。苏州,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新时代,通过打造“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加大提供数字文化服务,苏州市把文化“种”到了群众生活里,进一步提升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一项项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加速推进。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全国省、市、县三级普遍制定了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全国有406家公共图书馆、394家文化馆、1051家博物馆和95家美术馆进行了试点探索;同时,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改革任务,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公共文化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五一”小长假,各地游人如织。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的马宁宁和家人来到南京夫子庙景区游玩。在她看来,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有时间,她就愿意出门走走,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和文化一样,旅游也是能够带给人们美好体验的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国内游市场开始形成。随着双休日制度、黄金周的施行,百姓不仅有钱还有“闲”,国内游市场逐渐展现强劲发展势头。据统计,2018年我国人均年出游已达4次,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十三五”以来,紧跟消费升级趋势,瞄准游客需求变化,一项项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各地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迸发出发展全域旅游的源源动力。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成效显著,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研学旅游、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邮轮旅游、冰雪旅游等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游需求。
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4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5%,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56%。数据表明,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电影和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的电影产业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推出《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夺冠》等一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全国总票房达204.17亿元。出版产业推出大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出版物,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据统计,201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50.70亿册(份、盒、张)……
与此同时,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搭上数字化、网络化快车,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据统计,2019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
伴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备。目前,我国已创建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已有5A级旅游景区28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0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300处。
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刺激着消费潜力的释放。据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2.3亿,同时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旅游消费对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贡献愈发显现。
甘肃兰州河口镇历史悠久,又有黄河流经,那里的人文烟火气总能让游客兴致盎然。甘小红2019年开始在镇上经营农家乐,她说:“现在生意不错,收入比外出打工还高,以后还想做民宿。”
旅游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19年,旅游业实现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融合项目落地开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旅融合项目落地开花,带给观众和游客丰富的感官体验。
6月5日芒种时节当天,“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举办开城首演。它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幻城”建筑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建业文旅运营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李梦竹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探索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观众可以在“幻城”中游览穿行,体验戏剧文化的魅力,园区配套完善的餐饮和酒店住宿系统,为观众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观剧体验。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文化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符合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北京市宣布,“十四五”时期把融合发展作为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重庆市以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为总抓手,着力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并把“五张牌”深度融入特色区域旅游目的地中,文旅融合进一步增强,旅游精品度进一步提升……
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文化和旅游领域实现融合发展,以资源融合、服务融合、产业融合、交流推广融合为重点,形成了优势叠加的良好局面。在此背景下,文旅融合特征明显的业态热度攀升。
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元素成为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游客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江西葛仙村、河南樱桃沟、成都五凤溪以传统古镇文化为依托,运用创意+科技+文旅的体验式场景打造网红打卡新地标,让乡村旅游焕发新彩。文化娱乐、图书休闲、文博旅游成为假日休闲热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游客增幅明显。
未来,文化和旅游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为百姓生活增添更丰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