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平视世界一代的大思政课
编者按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道:“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如今,高校在校学生主要是95后、00后。要给这些“不土”的平视世界的一代上好思政课,要把他们身上自带的自信转变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6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中国青年网、新浪微博协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报特地约请参会的部分高校马院负责人,就“如何上好平视世界一代的大思政课”各抒己见。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道:“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如今,高校在校学生主要是95后、00后。要给这些“不土”的平视世界的一代上好思政课,要把他们身上自带的自信转变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6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中国青年网、新浪微博协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报特地约请参会的部分高校马院负责人,就“如何上好平视世界一代的大思政课”各抒己见。
准确把握平视一代的大思政课内涵
王雯姝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平视世界,凭的不是一时之运,它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如何上好平视一代的大思政课,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当前办好思政课,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推进平视一代大思政课建设,首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平视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因势利导,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开拓创新深受当代青少年喜爱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二,推进平视一代大思政课建设,要全面把握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什么是大思政课?简言之,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治国理政的伟大业绩、以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最鲜活最生动素材的思政课就是大思政课。
第三,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与大思政课结合起来;要努力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大思政课课程体系。
总之,平视一代的大思政课,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融合交汇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充分把握平视一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实践大课堂密切结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增强青年一代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理论依凭、制度设计、文化支撑的高度认同和坚定自信的重要抓手。
让思政课更加“活起来”
宋学勤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面对当今的大学生,这个可以平视世界的一代,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学校既充分发挥全校学科优势,又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让思政课更加“活起来”。
一是在学理深度上做文章,强化“三位一体”协同效果。“系统讲授”力求将理论问题讲清讲透;专题教学注重优化模块设置,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授课,实现优势互补;实践教学依托“千人百村”社会调查等品牌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探求新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组织,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学等机制设计,着力推进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家学者、专职辅导员等各支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中全面协同、各展所长,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在教学资源上做文章。及时梳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强调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课题,以讲好课堂“必答题”为研究导向,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攻关,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产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解渴”又“明理”。
三是在信息技术上做文章。针对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长规律,不断提升“人大智慧课堂”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教学互动的频次和效果,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真正的入脑入心。
平视世界的大学生,是自信的一代。他们的自信源自祖国的强大,源于对国家的认同。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深化这种认同,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面对大变局、大考验时党和国家的自信与从容。
建设大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
张士海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打好组合拳”,充分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第一,大历史,就是大思政课;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走过百年历史。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今天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这是大思政课的历史逻辑。
第二,大实践,就是大思政课;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切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精准扶贫、抗疫斗争的胜利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的生动诠释,是大思政课的根本依托。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切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是大思政课的实践逻辑。
第三,大理论,就是大思政课;要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认识大历史、把握大实践,更要掌握大历史、大实践背后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把握蕴含在其中的理论逻辑的力量。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坚定理论自信,这是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大思政课要讲出大信仰讲好大故事解决大问题
燕连福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这个“大”,既有形式上的,比如思政课建设的大队伍、大课程、大题材、大格局、大方法、大实践、大练兵、大成果;也有内容上的,比如讲好马克思主义大信仰、讲好中国大故事、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大问题等。
一是要讲出大信仰。思政课教师要讲出大信仰,以“六个要”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是要讲好大故事。思政课教师要以“八个统一”为要求,不断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以贯通历史的大视野、着眼时代的新视野,博古通今,把握时代,讲好中国的故事。通过开设“四史”等课程,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做到知史明理、知史爱国,真心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三是要解决大问题。思政课老师一定要能够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大问题。通过开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从世界面临的问题出发、从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给平视一代上好大思政课是时代新课题
刘吕红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平视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言中词,意味着正在“强起来”的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平视世界”中上好平视一代的思政课,决不是教育领域的“家务事”,而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新课题。
给平视一代上好大思政课,教师要领会大道理的真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处于社会思潮交织的社会,思政课不能只讲书本,脱离现实,忽视平视一代对社会思潮中的质疑。这就需要教师领会大道理的真谛,正确认识和把握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三观”)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在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以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思想”,塑造平视一代自信自强的品格。
给平视一代上好大思政课,教师要植入真善美的种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思政课不能只管对错,不管是非,忽视平视一代对世界焦点、热点的关注。这就需要坚守初心使命,以讲符合事实的真、有利他人的善、身心愉悦的美,扩展其狭隘的视野、矫正其偏失的观点、指出其片面的认识,满足平视一代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厚植真善美种子肥沃的土壤。
给平视一代上好大思政课,课堂要传递开放性的思想。生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思政课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忽视平视一代对沟通世界、交流互鉴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坚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客观地平视自己,开放地平视世界,以便学生面对世界时,能够以理性包容的思想吸收外来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思想。
给平视一代上好大思政课,理论要体现丰富性的实践。身处急剧变化的时代,思政课不能在抽象中讲真理,脱离实践讲道路,忽视平视一代对身边的小事、真事的认知。这就要求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现实结合起来,及时跟进实时热点,讲身边小事、述实践真情,通过精准脱贫、抗疫斗争等鲜活生动事例,增强平视一代肩负强国使命,实现民族复兴的实干伟力。
用“三个课堂”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
王刚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平视一代是充满自信的一代,是网络原住民的一代,是有担当的一代。如何开展“平视一代的大思政课”,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道待破之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构建“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平视一代是网络原住民的一代,他们离不开网络。针对这一特点,学校积极推进网络教学,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为学习平台,每学期定期向学生提供12-14周的学习资源和在线讨论空间,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规范、约束、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完成大思政课知识性学习与考核。
把理论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学生的认知和信仰体系转化。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制作专题教学课件和教案,提供给任课教师作为课堂专题教学依据,任课教师在专题教学课件和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实施课堂专题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度讲授,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
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
网络、课堂、实践“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解决平视一代大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怎么“学习”、“教师”怎么“讲授”、“师生”怎么“互动”、“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怎么“管理”等5个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用好讲活大思政课 塑形铸魂育新人
傅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平视世界的一代是自信的一代,自信源自祖国的强大,以及面对大变局、大考验时国家的淡定与从容。中国青年正以更加理性的心态对待西方世界,以更加平等的姿态开展对外交流。福建师范大学坚持用好讲活大思政课,以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把平视世界的一代身上的自信转变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聚焦内涵性,善用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四史”思政课程群,建立与思政课配套的课程资源库,形成“理论主课堂+名师云课堂+示范微课堂+网络新课堂”的课程群体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牵头编写和出版多部富有福建本土特色的教学辅助教材;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将思政课程嵌入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升思政课受众覆盖面。
凸显主体性,激活思政主课堂。从被授课对象关注的兴奋点和刺激点入手,以“互动对话式”和“过程性评价”激活主体,充分利用“同龄人讲思政课”、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对话学习等方式,激活学习内生动力,打造思政课学习共同体;开设“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观摩示范课,高标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深入社区、学校等地进行理论宣讲、参观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验证所学所感,在社会大课堂提高学生素养。
提升创新性,构建思政课大格局。持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化项目化、制度化精细管理,持续开展好“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系列品牌项目;以高水平教改成果支撑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对话式、专题式、辩论式等多元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古田军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实践性教学改革;坚持多维联动,突出文化育人、宣传育人、阐释育人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建构多维的学习场域,促进教室小课堂、网络新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的深度结合。
艺术院校思政课这样上更有魅力
梁建明 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主任
面对“平视世界”的00后学生,中国戏曲学院深入挖掘戏曲德育资源,创新教学特色,提升教学魅力,形成了课堂教学有特色、艺术名家领读有示范和思政实践有成效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打造了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广泛影响、绽放异彩的思想盛宴。
学院凝练、解析富有戏曲特色的德育资源,把思政、美育、艺术、人生之道融入课堂,组成思政+戏曲课题组,挖掘戏曲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借助戏曲高台教化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紧扣戏曲,整理富有特色的教学案例,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形成了符合艺术院校特点、为学生认同并接受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2017年以来,学院牵头艺术院校开设“艺术名家领读经典”示范课,聘请孙毓敏、濮存昕等优秀艺术家上思政课。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宋飞以二胡独奏、合奏形式,让学生体悟优秀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将青年音乐乐团“搬上”课堂,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震撼学生心灵……学生说“这样的思政课我们不想下课”。70余位艺术名家走进思政课课堂,受益的学生达到10万人次。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备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思政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讲思政课、创作微视频等,把课堂学习的理论,通过艺术作品诠释、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价值体系。
学院联合全国多所艺术院校主办云端思政公开课,把党的历史“写出来”“唱出来”“画出来”“舞出来”,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借助艺术的翅膀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
打造有情怀有格局有境界的大思政课
庞立生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平视世界的青年一代,思政课建设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青年学生在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实践锻炼和社会历练中,树立社会大视野,体会家国大情怀,提升人生大境界。
大思政课建设首先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强化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就在于适应“三全”育人的大形势,聚焦立德树人的大课题,搭建课程建设的大平台,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实现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大思政课建设不仅需要构建大格局,同时又需要落细落小落实,力求“问题精准、内容精当、过程精心”。
所谓问题精准,就是要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需求,真诚倾听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把问题取向、需求指向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力求实现“我们所给的,就是学生想要的”;所谓内容精当,就是要把学生的问题升华为思想的主题,把思考的主题转变为研究的课题,把研究的课题落实为教学的专题,实现“问题-主题-课题-专题”的贯通与转化;所谓过程精心,就是要打造“认知-体验-反思-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发现自我、思考生活、体察社会、省思时代,真正感知中国、读懂中国,以社会生活活化思想理论,以思想理论提升社会体验,从而把小我融入大我,用理想照亮现实,把思想付诸行动。
总之,大思政课只有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以课程设计的精准、精当和精心,方能成就大思政课的精彩。
高职思政课必须面对教育对象的类型性
王学利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高职的思政课建设也必须面对教育对象的类型性,教育主体的复合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知行统一性,教育途径的多元性,教育评价的全方位性。
“给谁教和怎么教”的问题是高职思政课教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如何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解决高职学生思想问题的教学体系,切实解决好学生感不感兴趣、认同不认同,信不信和行不行的问题,是思政课改革的关键。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群体特征,探索出以高职学生喜欢“听故事”为切入点,创新“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
学院建设了中国德育馆(新疆馆)、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训室,研发“四史”专题教育馆等3D红色文化展馆,丰富了仿真实践教学资源。研发“壹网情深”移动学习平台App破解学生社会实践多途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时空矛盾。我们努力创新实践育人途径,让实践教学与思政理论课堂同向同行。
学院向大思政元素要质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搭建虚拟教研室,破解新疆职业院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集体备课的难题,整体帮扶和田地区等中高职院校提升教科研水平;在人人都是班主任、个个都上德育活动课基础上,学院启动课程思政育人工程,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蔚然成风;学院党委打造了“十育人”机制,形成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两年来,学院对标对表提升思政课“三性一力”的改革创新总目标和“八个相统一”教学原则,查找问题,持续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创新,由于协同效应影响,切实让高职思政课活了起来,学生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