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桥”的背后,藤新讲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九九八十一难”|红色印记第72集
藤新,配音导演、配音演员,代表作:动画《一人之下》《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等,并曾为《疯狂动物城》树懒闪电、《盗墓笔记》吴邪等影视人物配音。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3月22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正式开播,同步在总台央视新闻、央广网、云听等新媒体平台上线。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配音演员藤新。我讲述的文物,是南京长江大桥1:300的模型,现收藏在位于南桥头堡的南京长江大桥陈列馆。
△南京长江大桥1:300模型
这个长度大约16米的模型,展示着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最初的模样——正桥9墩10跨,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下层双轨复线铁路桥将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连成一线;上层公路桥将南京城与江北浦口连成一片;公路两边立着一对对玉兰花灯柱,仿佛是忠诚的卫士,长年守护着大桥的安全。
与南京长江大桥这个“不可移动文物”相比,这个模型,反而经历过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1966年国庆,它被装在大卡车上,从玄武门出发,经过挹江门,来到鼓楼广场,第一次向南京市民公开展示;它还被切成几截,乘火车到了北京,供中央领导敲定桥头堡设计方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介绍桥头堡三面红旗的来历:“(当时)桥的方案已经定了,但是桥头堡的造型还没有最后敲定,最后是周恩来拍的板,除了有周恩来审批的记载,还有朱德和刘少奇在模型边上的照片。”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琉璃砖
南京长江大桥的模型,不仅展示了中国人谱写“天堑变通途”传奇的设想,更表明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不畏任何困难,勇于实践的决心!
长江南京段江面宽平均1500米以上,最狭处也有1100米,水深多在15至30米,最深处超过70米,险要的地势,形成了“长江天险”。美国桥梁专家曾断言:“水深流急,在这里建桥,是不可能的事情”。
1960年,梅旸春作为南京长江大桥第一任总设计师来到浦口。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桥墩怎么建?模型上看,9个桥墩一模一样,而实际上,各个桥墩处的地质水文条件都不一样。9个桥墩,用了4种不同的基础方案。梅旸春的女儿梅汝莉回忆说:“那时候我知道的,是找唐寰澄坐在他旁边,拿一个拉尺算承压等情况来拍板,拿出数据来辩论,大家都同意了。”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80年代出版的《南京长江大桥技术总结》
建造大桥的过程,也是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七号墩,在江心,原计划采用钢沉井加管柱技术,但当时钢铁奇缺,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水下基础总设计师的曹桢,创造性地提出用钢筋混凝土代替纯钢。中铁大桥局高级工程师、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人员朱海涛说:“曹桢在会上讲,他经过计算的,根据科学数据,说明结构合理,他思路很清楚。”
大桥的建造一直困难重重。1961年下半年,我国决定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所用钢材不再依靠进口,要“不惜代价制造出所需钢材”。经过两年的拼搏奋斗,凝聚各方力量与智慧的16锰桥梁钢终于试制成功并迅速运用到大桥建造上。
△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建筑材料
不承想,在这之后,更大的困难出现了。1964年9月,秋汛来势汹汹。五号和四号桥墩的两个沉井都还没有达到覆盖层,其锚绳先后崩断。一个面积接近篮球场、足有7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在激流中揺来晃去,最大幅度达到60米!大桥桥址随时可能报废,工地上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险情牵动各方: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派出两艘2000匹马力拖轮、原铁道部派专车从大连运来钢丝绳、浦东造船厂连夜赶制锚链……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施工科设计组组长曹春元回忆:“各桥墩上面绑两个货轮,绑着拖,一个桥墩这里拉两个绳子,不让它飘走,绑着它往上走。”
持续近两个月的抢险奋战后,一位大桥建设人员曾自豪地说:“我们打了一场水上‘上甘岭战役’。”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8年,克服了技术、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困难,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使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
△1968年12月29日,南京市五万多居民冒雨隆重举行大会,庆祝大桥的提前全面建成通车(1969年的纪录电影截图)
《巍巍钟山迎朝阳》曾是京沪客运线上的保留曲目。当列车里响起这首歌的旋律,人们就知道:南京长江大桥到了。歌曲约4分钟,火车开过了大桥,歌曲也正好结束。
这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新起点。同时,它也给华东地区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教授封学军:在地面交通上形成了国内最早、最完整的水、公、铁路集疏运的枢纽,对于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如今,南京长江大桥成为了南京的标志性建筑,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当然,载入史册的还有建设者们勇创第一、自力更生、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
王曼仪:我是南京长江大桥陈列馆讲解员王曼仪,出生于1995年,南京长江大桥是我们国家在困难岁月里自力更生、奋勇前行的标志。这座大桥上的每一块钢架、每一个铆钉,都凝结着老一辈的无私奉献与刻苦钻研。我们将传承大桥精神,讲好大桥故事,不忘初心,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