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致敬百岁功勋党员:秉初心忆峥嵘 尽展百年风华

2021-06-29 16:43:00 来源:央视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央视网消息:此次“七一勋章”颁授29名功勋党员中,有四位百岁老人,年纪最长的101岁: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两院院士,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陆元九;矢志坚守初心的红军老战士郭瑞祥;还有今年正好100岁的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以及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瞿独伊。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风雨中诞生。这一年,瞿独伊、辛育龄、郭瑞祥、陆元九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起,作为这个世界的新生儿,开启了他们的百年征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17岁的郭瑞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收集情报发展党员。16岁的辛育龄弃笔从戎加入八路军,之后,跟随白求恩医疗队在前线救死扶伤。17岁的陆元九刚刚考上大学,在炮火中前往大后方重庆,一边躲避日军轰炸,一边在防空洞学习,成为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这一年,16岁的瞿独伊独自寄居在异国他乡,父亲瞿秋白牺牲前高喊的一句“中国共产党万岁”和一首国际歌,在她年轻的心里埋下了火种。1941年,年轻的瞿独伊回国时被捕入狱,经受了严峻考验。

   

  四年后,瞿独伊获得释放,辗转回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辛育龄也离开白求恩医疗队,来到延安深造医学。在延安这座革命圣地,两个年轻人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坚定。郭瑞祥从地下工作转入八路军,在炮火中出生入死。1946年9月,郭瑞祥和150余名战士陷入上千敌军的包围,生死关头,郭瑞祥动员起突击组,拿着一支手枪、一把刀带头冲了出去,成功突围。

  1949年,无数人的牺牲和努力,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上,瞿独伊通过广播向世界播发了新中国成立的俄语消息。第二年,瞿独伊与丈夫一起被派往苏联,筹建新中国在国外的第一个新闻机构——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瞿独伊和丈夫艰难起步,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拓展。

   

  承载着振兴中华的使命,辛育龄、陆元九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国外分别学习医学和航空技术。1956年,陆元九回到祖国,同时主持多项航天技术研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回收卫星”,将自己所学编撰成书,成为我国航天自动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与陆元九同一年回国的辛育龄,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成为我国胸外科创始人。当时的中国,积累了大量严重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辛育龄带领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地手术,抢救生命。为寻找经验,辛育龄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在针刺麻醉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手术,最终将针刺麻醉应用于胸外科手术,推动我国针灸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之初,已是花甲之年的辛育龄受命筹建早期的现代化医院。医院落成时,辛育龄辞去院长职位,回到胸外科工作,直到90岁高龄。他说,党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要为党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身。

   

  同样怀抱科学报国理想的陆元九,用他的一生推动了我国惯性导航事业的跨域发展,培养起一大批领军人才,为航天事业奉献终身。

  瞿独伊已经亲眼看到父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今日中国。当有人问起,什么是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瞿独伊的回答是,爱祖国。从战争中走来,郭瑞祥立功无数,却把所有的荣誉都封存起来,并立下家训:永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已经101岁的他仍然坚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保持红军本色。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