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坚守初心 英雄本色

2021-07-11 15:34: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6月29日上午,66岁的孙福贵进京代97岁的父亲孙景坤领取“七一勋章”。“党和国家给父亲这么高的荣誉,是对他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杀敌、建设时期无言奉献的褒奖。父亲淡泊名利,但党和人民从没有遗忘他。”

  7月2日下午,回到辽宁丹东的孙福贵第一时间来到医院,将“七一勋章”拿给正在住院的父亲。由于病重,孙景坤已说不出话,但当孙福贵用手机播放《歌唱祖国》给父亲听时,捧着勋章的孙景坤嘴角上扬、眼里闪着泪光。

  孙景坤是谁?

  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他是投身家乡建设的村干部,他是无言的英雄。

  征战疆场 向死而生

  【三渡鸭绿江】

  “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子弹密到把我后背的军装都打烂了,半个月内我换了4件棉衣。”去年,记者采访老英雄孙景坤时,老人回忆起这段经历,眼里透着光亮。

  1948年1月入伍的他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得胜而归的孙景坤又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过江。

  10月的一天,上级下达了命令,孙景坤第一时间随部队一起跨过鸭绿江。在过江那一刻,他和战友发出了钢铁誓言:“保卫家园,保卫胜利果实!”

  孙景坤所在部队很快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没想到一到朝鲜,找不到之前的部队了。”原来,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离开原来的地方,疗伤归来的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二次回国。

  一踏上祖国土地,孙景坤就径直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孙景坤说,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第三次奔赴朝鲜后,孙景坤在上甘岭前沿找到了部队,并立即投入战斗——三别故土、三渡江水,孙景坤心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信念之声越发嘹亮。

  【决战161高地】

  回忆起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了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就在这时,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一边为他包扎伤口,一边察看阵地: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这时,一群头戴钢盔的美军端着卡宾枪向阵地冲来。

  孙景坤大喊:“打!”战士们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进攻。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两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孙景坤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倒地——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这场战斗,还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解甲归田 不忘初心

  【复员回乡 绝口不谈功绩】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8年在外征战,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三过家门不入,孙景坤自觉亏欠亲人太多——他决定回家乡务农,待在亲人身边。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从此,孙景坤躬下身子,把军人本色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写在田埂上、种到土地里、照进老百姓的心中。

  【投身建设 改变家乡面貌】

  “我又成农民了,可当兵后的我跟以前的我不一样了。”参军第二年,孙景坤就在战场上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孙景坤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的信念——复员前,他的奋斗阵地是战场;复员后,是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后,孙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担任村干部。其间,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侵蚀土地,孙景坤带领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真得好好感谢他。”

  淡泊名利 公而忘私

  【克己奉公 甘于奉献】

  孙景坤一生没向组织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子女们没跟着这位功勋卓著的父亲沾过一分光。

  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父亲对儿女也很严苛:“在生产队干活时,我干得好,别人评3分工,生产组长给我评了7分工,父亲知道后,把组长批评了,硬把我的工分拿了下去。”

  同村村民一直不知孙景坤的功绩。20世纪90年代,村民张德胜偶然得到一本书,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战史册》。

  “那上边有许多缴获的飞机大炮,我很感兴趣。”张德胜说,“其中有一页写到奋战在危急时刻的孙景坤……”

  张德胜很激动,马上带着这本书来到孙景坤家。“我当时很震惊,英雄就在身边,他平时从来不讲啊。”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渐渐传开了。

  孙美丽对父亲的态度,也从不理解转为认同。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英雄故事励后人】

  “老英雄孙景坤的事迹,这一年来团队讲了很多:我们到学校给学生们讲他冲锋陷阵、不惧强敌的战斗故事,到田间地头给村民讲他舍小家为大家、投身乡村建设的动人经历。而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受到了教育。”“90后”党员高潘说。

  高潘如今是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浪头镇副镇长。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乡镇做起大学生村官,并带头创建了“理想邮递员”团队,致力于基层理论宣讲。

  随着孙景坤的事迹慢慢传扬开来,广大干部群众也深受鼓舞,“老英雄当年深藏功名,投身家乡建设,为百姓做好事实事。即便经历了数十年,这种奉献精神依旧没有过时。我自愿来到西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光发热,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东西帮扶工作的辽宁电力阜新细河区供电公司员工可帅说。

  (新华社沈阳7月10日电 记者于力、高爽)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1日 03版)

责任编辑:吴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