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第一步 呈现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2021年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破题”高质量发展,廓清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些认识问题。
“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展开新实践、呈现新气象。
问产业 谈创新 谋发展——
“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这一次到福建来走一走,找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看一看。看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稍作停顿:
“创新。”
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在光学镜头制造商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总书记对这家企业自主创新饶有兴致。
“‘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
通过视频察看国之重器“中国天眼”现场,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席“科技三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今年以来,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召开会议,总书记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直念兹在兹。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快速落地生根,更多上下游企业从中受益,补链、扩链、强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断完善机制,既“揭榜挂帅”又“挂帅出征”。
“跨前一步主动作为,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需求端和供给端的有效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产业组组长潘宏凯说。
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这条串联起长三角9地的科创走廊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个地区如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生态地位重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是否要走和发达地区一样的发展道路?
围绕这个问题,总书记的调研步伐不停。
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在广西柳州,总书记考察装备制造和螺蛳粉“一重一轻”两个产业;在贵州,考察当地特色的苗绣产业……
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特色产业发展,从创新赋能到文化传承,总书记为地方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定位、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方向。
“十四五”开局之年,蓄势已久的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全球最大规模5G移动网络初步建成;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操作系统“亮相”,生态系统加快成长;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内需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贯穿我国“十四五”发展的一条逻辑主线,而高质量发展则是深嵌其中的主题。
看生态 划底线 闯新路 ——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7月的青海湖畔,金色油菜花、葱绿草场和成群牛羊相映成趣,天空与湖水成为一色。
16日,第二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迎来第六赛段——青海湖至茶卡天空壹号的比赛。当天一大早,来自山西运城的游客王盼就带着5岁的女儿站在赛段起点旁等待鸣枪开赛。“在这样如画的景色中骑行一定很享受。”她说。
赛段起点不远处,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湖南岸保护站,被救护的普氏原羚在这里栖息。随着保护力度增强,普氏原羚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2020年的2700余只。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专门实地考察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作出“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的重要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到存续,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拉动旅游、赛事及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强。
从踏勘乌江江畔到察看武夷山国家公园,从调研漓江流域综合治理到关心内蒙古生态治理,从调研南水北调工程到考察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环保,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重点。
这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起笔着墨……“十四五”开局之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访百姓 问民生 话未来——
“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7月24日晚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发布,微信上的家长群沸腾了。
“真心期待这些措施能实实在在见效。”北京四年级小学生家长夏女士说。
“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作出指示。
两个多月后,他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调研公立医院改革,深入社区了解基层治理;探访牧民搬迁安置点,和林场工人话“转型”;谋划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
“人民”,始终是总书记心上最大的牵挂。
从林芝市区向东驶出12公里,就是享有西藏“桃花第一村”美誉的嘎拉村。
回忆起总书记到家中看望的情景,村民达瓦坚参记忆犹新。
“总书记问得很仔细,看得也很仔细,看了家里的仓库,问厕所通不通水,洗澡的热水怎么来的,房子什么时候建的、什么结构,建房子花了多少钱,幼儿园远不远……我们心里非常温暖。”
自2002年举办“桃花节”以来,嘎拉村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37岁的达瓦坚参跑运输,再加上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等,家庭年收入30多万元。
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目标所在。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力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探索已然启步……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开局之年上半程,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超六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房住不炒”信号更加鲜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迈向新的征程,总书记的话指引方向,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