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丨这里为何被称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制作的 "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 系列短视频燃情上线。现代快报联合全国30所高校、30个青青讲述人团队,奔赴全国21个城市,走进全国26家红色场馆,行程12000多公里,讲述30个党史故事。"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这是最青春的追寻和响应,这是青年人对百年大党最深情的告白!
8月17日,"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 系列短视频第24集《这里为何被称为 " 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上线,本集青青讲述人是宿迁学院学生严世龙。
"说上塘,道上塘;十家九户都缺粮;茅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这首民谣,曾经是江苏泗洪上塘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四五十年前,由于地形崎岖、常年缺水,恶劣的环境让上塘人吃粮穿衣都要靠救济。在宿迁泗洪的"春到上塘"纪念馆的旧照片中,严世龙看到了龟裂的土地、因缺水长得又细又弱的庄稼、孩子们穷到没有袜子穿……
艰苦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束缚住上塘人的思路和手脚。1978年,原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会计苏道永、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等大队干部,趁着夜色把社员约出来,在一座已干涸的小桥下,一连十几天,每晚测算土地面积,悄悄把土地分到社员手中。他们约定,实行 "三个五定额",每人承包五分地山芋、五分地玉米和五分地花生,年底每亩定额为队里交玉米300斤、山芋干300斤、花生15斤,多收的都归自己。到1979年,队里就迎来了大丰收,由之前的每年吃1万多公斤救济粮变为向国家出售余粮1.2万公斤。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在上塘打响了。
实行"大包干"的前三年里,上塘人也经受住了来自多方的压力,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1980年春雷炸响,中共中央颁发"75号文件",坚定地回应了3.6万上塘农民心底朴实而深沉的呼声。1982年,中共中央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名,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如今的上塘,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茅草屋变成了整齐的楼房,人们生活富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本集短视频拍摄时,正值麦收时节,顶着炎炎烈日,行走在无边无际的麦浪之中,严世龙的脸被晒红了,嘴被晒干了,心里却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当我站在麦田里抚摸那些麦穗,它们仿佛在向我诉说那代人的艰辛。正是老一辈人的挺身而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现代快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