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中国-东盟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9月10日,第十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在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东博会不仅促进了双方在互联互通、经贸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也充分展示和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人文交流、民心相通领域中广泛和深入的发展与合作。
近年来,我国将传统“和”文化的思想精髓展示在国际舞台之上,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相互支持、合作共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是激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形式。东盟各国自古与中国“地缘相接、族缘相亲、文缘相通”,具有文化交流交融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广西主动发挥区位优势以及与周边国家人文来往密切的良好传统,积极搭建多主体、多渠道的平台,促进中国-东盟各国和各族人民共享文化交流的成果。
建立跨文化交流的立体化渠道。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积极打造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在各领域、多方位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渠道和长效机制。早在2011年广西就与东盟签订“文化合作行动计划”,目前开工建设了20多个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重要文化项目,投入巨资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基地。近年来依托“欢乐春节”等成熟品牌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重要平台,以“美丽中国·美丽广西”文化交流品牌为载体,在东盟国家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通过落实《关于在越南合作共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协议》,打造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当地民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一个活跃场所。同时,广西持续推动品牌和阵地建设,多次组织艺术团队赴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由广西文艺院团推出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和舞剧《碧海丝路》等剧目,多次赴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将“刘三姐”这张广西乃至中国的亮丽文化名片,带到东盟国家。
鼓励跨文化交流的多主体参与。目前,从官方到民间,中国与东盟之间在演艺、文化产业、节庆会展、语言教育培训、旅游、体育等方面合作成绩斐然,文化贸易向多元化发展,交流领域不断向纵深扩展。在东博会框架下,文化类的论坛功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以文化论坛、戏剧周、戏曲演唱会等多样形式开展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盛典、中国-东盟礼仪形象大使大赛等诸多体现东盟文化和国际交流元素的活动。通过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议南宁倡议,签署了《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谅解备忘录》,出版了《中国-东盟传统艺术精粹》。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和“一带一路”(南宁)动漫游戏产业合作发展论坛。
推动文化交流中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在当下移动通信与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与东盟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传承方式获得了更为广阔而丰富的发展空间。广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边境线长达600多公里,同时广西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其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异彩纷呈。广西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鼓励跨境民族共同举办节庆、联谊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常办常新,成为吸引各国各民族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汇聚一堂的文化风景。每年,广西东兴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上的京族群众,与隔海相望的越南越族群众相互邀请参加对方盛大的“哈节”活动,其乐融融。哈节在2006年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邀请东盟各国民族文化学者、传承人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献计献策。
同时,广西还注重搭建与毗邻东盟国家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合作平台,推动“文化+互联网”进一步融合。目前已建成台、网、微、端“四位一体”融媒传播矩阵,推进面向东盟的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建成北部湾在线多语种全媒体内容聚合及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广播+外宣”模式,初步形成全新的集“收视、参与、连接、触达、商业影响”于一体的TV+媒体新生态。文化产业在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布局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造型藤编、民族织锦、民族刺绣等文化产品出口东南亚及欧洲,进一步增强广西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文化自信。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文创、演艺、动漫、影视、出版、电竞、设计、流行服饰、体育文化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在新的承载媒体中迸发出更为绚丽的色彩。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常态化造成严重冲击,但是,求和平、谋发展的民心所向仍然是世界主流。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抗疫、共克时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精神。实践证明,只有以开放的胸襟尊重、迎接、拥抱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各国人民对和平安宁与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期待。随着中国与东盟共商共建共享陆海新通道的合作空间日益拓展,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融合必将展现出更为丰富多彩和欣欣向荣的姿态。
(作者:李冬青,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