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田野是最美的画卷(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这是希望的田野,这是丰收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夺取农业丰收具有特殊重要性,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9月23日,农历秋分,我们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3年来,丰收节逐渐成风化俗、深入人心,成为亿万农民自己的节日、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
丰收画卷——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起粮食安全的责任,坚决打好耕地保卫战和种业翻身仗,中国丰收的画卷越来越壮美。
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巴音塔拉镇大哈拉村种粮大户张占东的玉米地里,饱满的果实缀满秸秆。“我今年种了200亩玉米,亩产能到1100斤,大丰收呀!”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给粮食丰收创造了制度条件。
既要疫情防控常态化,又要稳产保供,丰收来之不易。
“今年春耕期间,找农业帮手的工资、农资成本都涨了。不过,政策好,提高收购价,还给种粮补贴、虫情防控补助,满打满算,我的家庭农场流转的400亩水稻今年增产又增收!”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李春风农场的大田里,水稻泛着金黄,老李告诉记者。
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第一年,各地下大力气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复垦撂荒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早稻种植面积增加,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为全年粮食夺取丰收夯实了基础。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事必特家庭农场,稻浪翻滚。农场负责人刘旺成说:“受气候影响,水稻插秧比往年延后一些,通过人力物力及时投入,硬是把进度赶了出来。”在吉林全省,今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左右。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种植面积超过12.9亿亩,大部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病虫防控到位,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基础好、基本面好。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发力,粮农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
政策精准“滴灌”,丰收的庄稼拔节生长。
“今年双季稻种了150亩,收益很好!早稻那会,每亩打1000多斤,湿稻地头价格达到每斤1.05—1.11元,干稻价格达到1.29元。”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的种粮大户王士照说。为推广双季稻种植,庐江县对双季稻种植户每亩补贴较单季稻提高20%,50亩地以上的双季稻种植户,早稻每亩补贴再增加100元。
一季度,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小麦病虫防控资金近30亿元,支持开展病虫统防统治,累计防治面积超过10亿亩次,病虫损失控制在5%以内。进入4月份,化肥、农药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中央财政及时安排200亿元补贴粮食生产。6月初,河南新麦开秤价每斤1.18—1.2元,比去年高8分钱到1毛钱。截至9月15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夏粮6091万吨,同比增加260万吨。
政策焕发了亿万农民的干劲。目前,秋粮丰收在望,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继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
丰收成色——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奋进,农业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丰收的成色越来越足。
——从会种地迈向“慧种地”,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在四川省旺苍县黄洋镇太阳村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粮农崔连中抓住晴好天气抢收稻谷,“90%以上稻田实现机械化操作,1亩地大约1个小时就能收完,还能节约成本500元左右。”
今年春耕,全国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今年投入“三夏”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农机总投入量达到1650万台。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均超8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
机收减损,成了粮食丰收的“隐形英雄”。
“过去,人工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损伤率要在3%左右,原因就是拐弯处判断不精准,车轮会碾轧小麦。”天津旺达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刘占义介绍,“通过提前测量、设置好相关数据,实现了精准收获,拐弯处小麦损伤率降低到1%。”
机收减损1个百分点,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今年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较常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全国夏收降低机收损耗效果显著,机收减损率控制在2%以内。
——打好耕地保卫战,打好种业翻身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走进吉林省公主岭市黑林子镇红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125垧玉米挺着粗壮的“腰杆”。合作社理事长苏东红说,这几年,合作社一直采用秸秆还田翻压的种植方式,保水、保肥、保墒的同时,还可以让秸秆腐烂增加黑土层。目前,合作社每年可增加一厘米黑土层,每垧地可增产2000多斤。
据了解,吉林已有超2800万亩黑土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到2025年力争覆盖70%适宜耕地。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凤春表示,“十四五”期间吉林粮食产量有望再上新台阶,预计年产可达800亿斤。
目前,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
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粮主要用上中国种,饭碗才能端得稳、端得牢。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这块大田平均亩产高达510.5公斤!”5月,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白雀村,上百亩优质小麦“绵麦902”现场测产,这是由市农科院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表现出良好多抗性。
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丰收动力——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越来越强劲。
——坚持新发展理念,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青贮玉米产量高,收益好,咱这奶牛场直接收购,一亩地就1500多元,今年承包60亩,收入妥妥9万元以上……”在河南省宝丰县石桥镇田庄村,致富带头人杨太河念着他的“绿色经”。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成了乡亲们欢迎的致富路。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化肥减施增效、绿色防控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等绿色生产行动,全国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40.6%、40.2%,比2015年提高4个和5个百分点。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质量兴农之路。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渔、粮渔双赢。”在吉林省双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公司负责人崔晓平介绍:“稻蟹共生种养,既改善了水质条件,又大幅度提高稻谷的质量。”近年来,松原市年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2万亩。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近日,广东省封开县长岗镇珍爱农场的销售店各地客户订购电话响个不停。今年,珍爱农场免费提供200多株自己培植的封开油栗种苗给种植户种植,帮助附近20多户农户代销封开油栗。2020年,封开县油栗产量1.677万吨,产值50310万元,带动种植农户1800多户。目前全县油栗种植面积已达到13.25万亩,今年产量预计将达1.8万吨。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农民增收持续发力,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8元,实际增长14.1%,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农民正在奋力推进乡村振兴,阔步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