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长津湖之战的背后——来自辽宁丹东的故事

2021-10-07 16:10: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社沈阳10月6日电 题:长津湖之战的背后——来自辽宁丹东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于力、高爽

  国庆期间,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大热,这部全景式还原长津湖之战的电影,让观众看到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英雄,也让人忆起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辽宁丹东转战朝鲜战场的故事。

  安东是辽宁省丹东市的旧称,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从这里走向朝鲜战场,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安东便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出征地和抗美援朝战争大后方的最前沿。

  为了全力支援前线,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当时中共安东市委提出,只要前线需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

  “安东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捐献三架飞机的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捐款。”86岁的丹东市民宋群基至今仍记得全市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援前线的场面。

  1953年8月,新华社记者汪钦、李俊在《鸭绿江边的英雄城市——安东》一文中写道:“1951年开展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安东市人民在增产节约的基础上,捐献了九十亿余元,可购买战斗机6架。”

  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敌机经常空袭鸭绿江上的桥梁。面对强敌,为解决前线部队作战物资保障难题,东北军区提出建设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过了鸭绿江就是前线,无论火车司机还是铁道兵,都做好了战斗准备。”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馆长解本胜说。

  此外,为了做好志愿军后勤保障,一些企业、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彼时的安东机械厂承担为志愿军修理军械的任务,由于敌机对安东疯狂轰炸,工厂设施屡遭破坏,工人孙行昌、刘洪文喊出了“只要鸭绿江水没被炸干,我们的生产就不能停”的口号。

  安东人民不辱使命。

  这座英雄的城市曾是许多志愿军战士的家。在一封志愿军战士张明庆1951年6月11日写于朝鲜战场的信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亲爱的宋大爷:离开您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您对我的关怀和亲切的照顾,使我感到祖国的温暖,我以有这样可爱的祖国而骄傲。”收信人是时年65岁的宋传义老人。

  当年因频遭美军轰炸,很多人劝宋传义离开家躲一躲,他却坚持留下,只因他居住的临江街是志愿军部队经常路过和宿营的地方。一次,宋传义发现队伍中有一名伤员,立刻迎上去扶到自己家,对老伴说:“儿子牺牲在解放战争战场,他是革命青年,志愿军也是革命青年,都是咱的儿子!”

  这名伤员就是张明庆,他在被宋传义夫妇照料两个多星期后奔赴朝鲜战场。类似的信,宋传义先后收到300多封。虽然前线战事很紧张,战士们仍忘不了跟“老父亲”聊聊近况。宋传义也经常给战士们写信,介绍祖国建设和后方照顾军属等情况,鼓励战士们在前方安心、勇敢杀敌。

  在丹东,像宋传义这样的拥军模范还有很多。87岁的丹东市民吕孝娥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家有两间小屋,把炕都留给了志愿军战士,我们兄弟姐妹7人在地上打地铺。”

  “抗美援朝战争中,敌军炮弹轰炸曾造成丹东大批无辜平民伤亡,并带来巨大财产损失,但这没有击垮这座城市。丹东的坚守,展示了中华民族打赢正义之战的决心。”抗美援朝研究专家、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记者了解到一组数字:1950年至1953年期间,安东市参战民工220947人,其中随军赴朝参战民工2万余人次;出动战勤大车41814台,岫岩县5000多名民工冒着战火连续三天三夜为志愿军抢运弹药;3万名妇女参加到拆洗、缝纫、护理的拥军队伍中来;青年和学生自愿组织输血队,仅元宝区青年便为志愿军献血达58万毫升……

  英雄的精神在传承。

  如今,当记者走进丹东,鸭绿江断桥、大堡机场、凯旋门……这些抗美援朝时期留下的遗址遗迹,如红色烙印一般镌刻在丹东的土地上。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为丹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2020年9月19日修缮一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恢复开放以来,超百万人前来参观,纪念馆网站上也留下了数十万网民的“献花”和留言。

  “老师告诉我们,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壮丽篇章,志愿军是从我的家乡丹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我要好好学习、强健体魄,未来也像英雄们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参观完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实验小学学生孙笑熙说。

责任编辑:张小南
新闻关键词:辽宁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