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深圳:攻坚克难勇冲锋 追求卓越创示范

2021-10-14 10:47: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弛

  前海湾畔春风化雨,寒暑交替砥砺前行。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深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年来,深圳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如山似海的关怀厚爱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努力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交上优异的答卷。

  做改革者,不做守成者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去年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提出要求,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实施;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正式揭牌;全国首个“个人破产一体化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在深圳上线。5月,首批个人破产案件在深圳市中院进入破产程序,我国内地个人破产法治化前进一大步。

  不仅是创造了个人破产领域的“四个第一”,深圳还出台《数据条例》《科技创新条例》《绿色金融条例》等首创性地方法规,成为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率先开展数据要素统计核算试点,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率先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全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突破成势。

  在战略战役性改革方面,深圳勇闯“无人区”和“深水区”,革故鼎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是新落地深圳的“国字号”大平台,深圳没有套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而是积极探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新型科研机构管理模式。深圳还成功承接外籍高端人才认定权,港澳医疗、规划、涉税等专业人士都已获准在深圳提供专业服务。

  为破解土地稀缺难题,深圳在土地制度方面率先改革,突破单宗地供应模式,探索在片区尺度下二、三产业的综合开发混合利用和多种用途土地整体供应,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的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逾80万平方米的土地用途涵盖新型产业、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多种类型。

  经过一年努力,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的受益面不断扩大,成为新时代深圳“双区”建设的关键一招和重要抓手。

  深圳这位改革者善用法治利剑,自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印发以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新制定法规17部,修改10部,其中大多数法规为全国首创。

  深圳这位改革者善用激励机制,实施“百名干部破百题行动”,设立“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全市广大干部争先恐后、勇担改革重任。

  深圳,正跨越改革之路上的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

  做奋斗者,不做清谈者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深圳,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一年来,深圳充分发挥枢纽功能强、产业配套全、营商环境优、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深化对外经济联系,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深圳盐田港克服疫情影响,确保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畅通和全球供应链稳定,截至9月底抵达世界各主要港口的航线达110条,其中欧美航线64条,密度稳居华南首位。

  不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把境外企业“引进来”,都离不开法律服务的保驾护航。全国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管理的仲裁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专门立法确立了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法人治理机制,理事会13名理事7名来自香港和海外,385名境外仲裁员,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范儿十足。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圳谋定而动,大湾区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建立深港合作专班运作机制,明确深港19大类、35项具体任务;推出“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服务,实现港澳企业设立商事登记“一网通办”;启动“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开辟大湾区居民个人投资新通道。

  9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要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前海驶入“新蓝海”,全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除了大湾区内的深度融合,深圳还面向国际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务实合作,“鹏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友城总数增至88个,国际友好港26个。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要始终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立足全球看深圳,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在与世界一流的交流互鉴中创造一流、成为一流、引领潮流。

  做领跑者,不做跟随者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40多年来,创新是深圳飞速发展的密码。带着新使命走上新征程,创新仍然是深圳的第一动力。

  放眼深圳北部,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土建工程主体封顶……

  未来以创新领跑的路线图也已经规划明确。3月9日,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未来光明科学城将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至2022年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再把目光转向南,位于福田区南部的3.89平方公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

  面积小也有大作为,也能孕育大希望。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具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双重制度优势。9月6日,《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签署发布,标志着河套合作区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目前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百个。

  “今年我们要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广东量子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说。2016年,俞大鹏带领团队筹建“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短短几年就吸引了300多名国内外科研专家加盟。

  河套合作区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深圳全域内蓬勃的创新景象。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发挥效应。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已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5655.3亿元,占GDP比重39.5%;增长13.1%,比GDP增速高3.4个百分点。

  创新的氛围如同磁铁,吸引着全球优秀人才在创新高地汇聚——据统计,深圳已引进全职院士61人,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专家667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9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近17万名。

  做冲锋者,不做退缩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殷殷嘱托。

  一年多来,深圳拿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解决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托育、生态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在提高发展平衡性、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等领域追求卓越,创下先行示范的效应:

  开展学位建设攻坚战,两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4万座、增量创历史新高,规划布局建设四大“高中园”,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教育优质资源实现重新布局;职业教育全国领先,高校增至15家,高等教育处于历史最快高质量发展期。

  加速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出台实施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全新体制机制医学科学院建设全面启动,获批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甲医院达23家。

  出台《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有效遏制投机炒房行为。着力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近两年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1.7万套;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发布机制,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上半年,深圳PM2.5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在全国GDP超万亿城市中排名稳居第1;159个水体及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动态消黑;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单位GDP能耗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

  以现代化理念和绣花功夫建设管理城市,深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3月23日,深圳市政府发布全球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深圳GEP核算工作获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认可。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提高到38%,绿色建筑面积居全国城市前列;“厕所革命”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居全国前列,城中村面貌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率达99.9%,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

  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正在深圳脚下向着光明的未来延伸。

  再出发,更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向前进,更伟大的胜利就在前方!

  (光明日报深圳10月13日电 )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4日 01版)

责任编辑:田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