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一片甲骨惊天下 120多年后“冷门绝学”让黄河文明活起来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晓媛)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以殷墟时期的刻辞甲骨和铜器铭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是汉字的早期形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10月12日,记者走进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王蕴智教授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从起源,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演化序列。总的来看,近百十年来,黄河中游地区为我国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这也表明该地区与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
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蕴智
他认为,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到发明印刷术之后横平竖直的宋体字等,汉字从起源到后来的发展成熟,都是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完成的。汉字文明是黄河文明中的一个核心要素。
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千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也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2006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且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汉字从黄帝时期的仓颉历经虞夏、殷商而写到了今天,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不可比拟的,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出自于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
近代以来,古文字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河南是古文字资源出土大省,是汉字学的发源地。河南大学的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是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研究的重要支撑方向之一。
王蕴智告诉央视网记者,目前河南大学正在推进商代文字系统的整理与研究,逐步建立了信息化的古文字数据库。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加强对古今汉字知识的学习、应用和书写。汉字学是国学中的小学,应该像数理化一样,作为基础学科来学习,避免在文化传承中出现知识盲区。各级学生不仅应该认好字,写好字、还要让汉字在互联网时代活化开发,让汉字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