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苦干为家乡 山村换新颜(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

2021-10-18 17:03: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秋风吹过山野,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散着稻谷清香。有人在农田里感受收获的喜悦,有人在浅塘中体验摸鱼捉虾的乐趣,还有人围在农家小院里享受着最地道的山间美食……

  这里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村支书黄大发喜欢沿村道漫步;听着游客们的欢声笑语,老人脸上流露出灿烂笑容……团结村的变化,要归功于远处悬崖峭壁上的一条水渠——那是黄大发和老乡们整整36年奋斗的成果。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地处喀斯特山区,团结村常年缺水,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

  1935年,黄大发就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父母离世早,他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把水引来,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1958年,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立志要为草王坝引来水、修通路、接通电,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数公里外的邻村水源充沛,可两村之间有高山横亘,要引水就得开山修渠。上世纪60年代起,在黄大发的带领下,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撬、用铁锤砸,然而由于修渠技术落后,修修补补10多年,水还是流不进草王坝。

  “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拼尽全力,也要干成!”1990年草王坝村遭遇大旱,不少村民颗粒无收。黄大发心急如焚,赶了两天山路跑到县水利局为修渠争取立项。1992年春,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浩浩荡荡奔赴工地,引水工程再次动工。

  1995年,一条总长9400米的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这条水渠,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实施“坡改梯”。村里的稻田种植面积从240亩增加到720亩,老乡们从此不再为吃饭发愁。随后他又趁热打铁,带领村民修通4公里的通村公路,让村里通了电、建起了学校。

  “大发渠”的修通解决了村里的吃饭问题,但受制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草王坝发展后劲不足,成了省级贫困村。“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我还要继续奋斗,带富家乡的乡亲。”2004年退休后,黄大发继续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发挥余热。

  昔日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团结村。近年来,在黄大发的精神感召下,村里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养起了肉牛、生态猪和蜜蜂,并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从建档立卡时31.6%的贫困发生率,到2019年底顺利脱贫出列,再到去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11853元,如今的团结村,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带领村民们过上幸福日子,黄大发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建党百年之际,他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前不久,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大发渠特大桥主拱顺利合龙,大桥宛如一道美丽的彩虹,与悬挂山间的大发渠交相辉映。“我的愿望都实现了,相信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有奔头!”黄大发兴奋地说,等明年高速公路通车,从遵义市区到团结村的时间将由原先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村里发展定会更上一层楼。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8日 05 版)

责任编辑:田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