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之眼观“胡焕庸线”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编者按
1935年,34岁的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指出沿“黑龙江瑷珲——云南腾冲”有一条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线,把中国分界出两个泾渭分明的区域,东南半壁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却集中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却仅仅居住着全国4%的人口。这条线,是中国人口密集与稀疏的分界,一度也成为中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楚河汉界”。如今,人口意义上的“胡焕庸线”没有太大变化,但生态意义上的“胡焕庸线”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改观。11月20日是胡焕庸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们选取“胡焕庸线”周边的一些地点,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
这条线,不弯不折,是条大致倾斜45度的直线——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它发端于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一路延伸,直抵云南腾冲。
在学术圈,“胡焕庸线”以科学性和稳定性,被公认为中国综合国情的顶级分界线。它形式上发端于人口密度差异,实质上却深刻揭示出中国自然、人文、经济、社会诸因素的综合分异格局,特别是“气候地貌”在其中起主要作用,造成了自然生态的显著差异。
从生态地理学的角度,“胡焕庸线”也是干旱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揭示出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从而形成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地貌,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相反,年降水量丰沛的东南部地区,则多丘陵、平原地带,农耕经济发达。
毋庸置疑,“胡焕庸线”是人口密集与稀疏的分界,甚至一度成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楚河汉界”,这也是人们希望突破它的原因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国各地特别是“胡焕庸线”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始终把恢复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修复自然生态。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连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年均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其中位于“胡焕庸线”周边地区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随着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特色林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典范。
在前不久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正式宣布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在体制试点期间,四川省理顺管理体制、恢复廊道植被、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试点区域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随着大熊猫的保护而得到“伞护”。
云南省肩负“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重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良、绿色发展更加深入、最美省份建设全面开启。在生态环境部第二批命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腾冲市,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曾经贫困的江东银杏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胡焕庸线”既是大自然的选择,更是大自然的馈赠: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大都处于“胡焕庸线”以西,例如青藏高原、北方风沙区,构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胡焕庸线”以东、长江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异常艰巨,尤以河北、山西为重;在“胡焕庸线”以东、长江以南地区(包括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则有必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示范区建设,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为广大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战略先机,已经把“胡焕庸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直接推向发展前沿。从现实情况来看,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潜在发展红利,激活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区位优势——如此,即使人口分布意义上的“胡焕庸线”没有大的改变,生态文明意义上的“胡焕庸线”却有望在如今已有了改观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程度的突破。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4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