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
在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辆年代感十足的苏联产“莫特斯”拖拉机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驾驶员金茂芳是曾经印在1元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图片原型之一。
金茂芳是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1952年,这位19岁的山东姑娘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坚定说出“我必须参军,加入解放军队伍!”后毅然踏上远赴新疆的列车。驾驶着拖拉机,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犁”出崭新的人生,金茂芳和其他年轻人并肩劳作,让生命之火越烧越旺,永远都“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而今,金茂芳已近九旬高龄,她不时会去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看看她的“莫特斯”拖拉机。“我时常会去看看它,回忆那屯垦开荒的岁月。有人问我,来新疆后悔吗?我不后悔。新疆是我奋斗了一生、这辈子都离不开的地方。”
和这台“莫特斯”拖拉机一样,记录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红色文物还有很多。作为一家以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革命史为主要研究及展陈内容的革命纪念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600万人次,在兵团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及研学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今年,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博物馆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展》为主题,通过1500余幅图片、1400多件文物实物等,反映兵团成立6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睹物思情,兵团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每个驻足在展台前的人动情哽咽。
兵团史就是爱国主义史,红色文化就是兵团文化的本色。兵团将守卫国土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将保家卫国视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守边固土、稳固边疆,扎根新疆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是这片国土上坚不可摧的“稳定器”。多年来,以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和胡杨精神为旗帜,兵团各地留存下大量珍贵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资源。
石河子市的军垦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石河子市大力发展军垦红色研学旅游,积极打造军垦系列文化创意旅游品牌、旅游演艺精品,不断提升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感受到军垦文化名城的魅力。
周总理纪念馆、艾青诗歌馆、军垦第一连、驼铃梦坡……红色景区景点是立体的、鲜活的教科书,兵团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在其中释放和升华;军垦文化冰雪旅游节、草原文化节、桃花节、军燕摸鱼节和下野地西瓜节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新疆文化旅游服务产品供给,而且发挥了凝聚各族群众的作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石河子市文体广旅局创排了舞台剧《燃情岁月》《军垦战士》,群艺馆创排音乐党课《歌唱新时代永远跟党走》,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免费演出17场,重温兵团“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红色传统。
“每次讲军垦故事时我都反复讲,幸福生活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老连长胡友才从兵团八师一五二团退休后,成了红色旅游景区军垦第一连的“活招牌”讲解员。
加强文物和遗址保护的同时,石河子市不断推进兵团历史文献、名人事迹、修史修志等研究编辑工作,加强红色讲解员队伍建设,让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军垦文化更广泛地鼓舞人心。当胡友才讲起当年自己和同事们开荒造田的故事时,很多人含泪倾听。“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退休前开荒造田,发展生产;退休后讲述军垦故事,弘扬兵团精神。”胡友才说。
这,就是兵团人。这,就是兵团人身上流淌的红色基因。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