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厦门: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2021-12-21 11:17: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高建进

  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的“人间奇迹”,也谱写了厦门发展的辉煌篇章。

  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岛西北部禾山乡湖里大队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湖里出口加工区丘陵上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40年春华秋实,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创新创业是经济特区的鲜明特征。40年来,厦门坚持把创新作为经济特区建设的主导战略,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走出一条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之路。

  40年来,厦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从1981年6.40亿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384.02亿元。经济发展实现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大关,达到国际通用的发达经济体门槛,土地产出率、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度电创造生产总值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40年来,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从建设软件园、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推动企业向自主研发转变、打造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各环节逐步形成全周期创新生态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奔涌。已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82家,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比重超过3成。拥有院士工作站13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38家,R&D3.0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和3倍。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40年来,厦门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示范,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生动展现了生态之美、人居之美、文明之美、品味之美,高颜值成为厦门的亮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成为城市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厦门始终坚持“生态立市”,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和生态控制线制度,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等工程,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获评全球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1990年就开展“建文明城市,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情怀,推进常态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标杆,全市现有实名注册志愿者近80万名。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40年来,厦门坚决扛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使命,以改革激发活力、抢占先机、应对挑战,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把一个个政策红利转化为生动实践,在诸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厦门率先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个利用外国贷款建成机场、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航空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在全国率先推进税利分流改革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勇担新时代探路者使命,相继承担了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多规合一”、零基预算改革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一批经验做法成为全国蓝本,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对台是厦门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最重大使命。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按照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始终以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为己任,全面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在三通直航、经贸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基层政党交流等方面屡创“破冰”之举,从昔日的海防前线一跃成为两岸同胞往来最频繁、经贸合作最活跃、各领域交流最热络、情感最亲近的前沿平台。累计实际使用台资117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1/4。出台大陆首个地方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60条”,有力促进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12万名台胞长期在厦工作、生活,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和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40年来,厦门积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投资贸易、交通往来、交流互动等方面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厦门主动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与全球的联通。如今经济外向度位居全国前列。“9·8”投洽会发展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之一。按照国际惯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厦门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472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11项,30项获全国推广。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一批示范标杆项目推出和落地,“金砖+”效应持续显现。

  依托“向海而生、因海而市”独特禀赋和口岸优势,厦门在特区与国际市场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注入活力,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逐步发展成为海陆空运通达五洲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通达52个国家、142个港口的160多条航线,202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4位,成为我国唯一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海陆枢纽城市。缔结21个国际友好城市和12个友好交流城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连续13年获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形成了官任、前埔等一批国际社区,对外开放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城市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1日 01版)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