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做好保障,让大学生安心扎根基层边疆

2022-01-04 14:41:24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谢倩芸(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时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边疆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据教育部统计,近3年来,基层就业比例稳步增长,约70%全国高校毕业生到地市级及以下就业,约60%到中西部就业。这不仅是高校毕业生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的时代选择,也是毕业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基层、边疆就业,其工作和生活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身体对气候和环境不适应、交通物流不便、开展工作环境与预期有所不同等。这些可能会动摇高校毕业生的意志,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基层、边疆的工作和成长。

  为了更好地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和边疆,尽快使他们适应工作和快速成长,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助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边疆干事创业。

  一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基层、边疆就业长效机制。建议将高校毕业生去基层、边疆就业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有机结合,从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专项奖励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基层、边疆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首先,在组织方面,集中统筹管理保障高校毕业生赴基层、边疆就业的相关工作,建立边疆基层就业毕业生的电子信息档案以实现长期跟踪和关怀、发放赴边疆基层津贴福利等。其次,在制度保障方面,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营造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在基层、边疆发展的制度环境,搭建吸引大学生基层、边疆就业创业的平台,将在基层重点领域就业创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扎根边疆基层,成长成才。同时,在充分调研扎根边疆基层的毕业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加大教育、医疗、生活待遇、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的针对性保障力度。

  二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以高校为主体,为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工作,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与祖国需要同向同行。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安排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去基层、边疆和一线进行学习实践,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国情、了解边疆基层现实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三是大力宣传扎根边疆基层的高校毕业生典型,强化榜样力量。高校、社会和媒体等积极宣传推广扎根基层、边疆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营造支持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边疆就业的社会氛围,使毕业生感受到扎根基层、边疆的荣誉感。依托高校,通过举办优秀边疆基层校友的事迹报告会、经验分享会、校友导师职业生涯辅导等活动,充分发挥已扎根边疆基层的优秀校友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边疆前的适应性培训。在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边疆前,由专门负责毕业生边疆基层就业的部门牵头、高校组织、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提供培训资源,对毕业生进行语言、文化、基层工作实务等专项岗前培训。通过适应性培训,高校毕业生既能了解当地的文化、经济等情况,掌握当地的语言,又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有助于未来在基层、边疆工作的开展,坚定其扎根边疆基层的决心。

  五是持续提高扎根边疆基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国家集合最优质的资源,为赴基层、边疆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终身学习平台。一方面,开展高质量理论及知识技能的线上课程,提供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名师大家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毕业生,进行提升服务基层综合能力的在岗培训或在线培训。持续提高扎根边疆基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有助于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认同,增强其基层、边疆就业的信心。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4日 14版)

责任编辑:田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