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扶小助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2022-01-22 12:53:08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逆周期调节工具。在近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财政部提出2022年将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如何自上而下撬动更多担保资金去支持、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小微、“三农”等普惠领域?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畅通融资担保链条,放大财政资金杠杆

  受小麦价格涨幅影响,山东浩翔面业有限公司一度资金紧张,公司负责人荆俊青想贷款,却因缺乏抵押物被拒贷。得知她的难处,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邮储银行,为其办理了“鲁担巾帼贷”,给予198万元的资金支持。2021年5月,荆俊青第二轮支用“鲁担惠农贷”,仅用两天时间就拿到贷款。公司新建了粮仓,扩大了生产规模。

  浩翔面业能顺利渡过难关,得益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2016年,财政部会同原农业部、原银监会建立了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这些年,由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建成了紧密可控、完整高效的全国农担机构框架体系。截至2021年9月末,该公司设立自有分支机构1041家,对全国县域范围业务覆盖率达到97%;截至2021年12月末,33家省级农担公司累计担保项目超217万个,累计担保金额超6800亿元。

  2018年,财政部出资并联合有关金融机构设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由这一担保基金牵头建立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硕果累累。截至2021年底,该基金体系内市县级担保机构达1203家,覆盖25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2136个县区,形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联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截至2021年末,融担基金累计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14631.53亿元,服务各类市场主体118.10万户。2021年支小支农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达7449.76亿元,单户500万元及以下支小支农业务规模达到4570.01亿元,规模占比分别为98.78%、60.59%,较国家政策要求分别高出18.78、10.59个百分点。

  一条条从中央到县市的担保、再担保链条畅通,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激活小微、“三农”金融的“一池春水”。

  完善政策支持环境,创新支小支农产品

  近年来,我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边干边建”,逐步完善制度政策框架,不断推出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

  2019年,国办印发《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财政部印发《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指引》等多个文件,银保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细则。一系列制度政策密集出台,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首先,央地高效贯通。在由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牵头建成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内,国家、省、市多级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无缝对接。有了自上而下的支持,各级担保机构就有底气扩大业务规模、减费让利。2021年前三季度,国家融资担保体系内再担保合作业务平均担保费率已降至每年0.82%,已实现政策要求的“逐步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目标。同时,融担基金还引导体系内机构取消资产抵(质)押反担保措施,对疫情期间到期不能还款的,只要银行续贷、展期,就无条件给予自动担保再担保。

  其次,银担充分联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开展“总对总”合作,提高银行支农支小的积极性。各地“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规模已超过300亿元,较好发挥了政府性融资担保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作用。

  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认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工具通过财政资金打造合理的“政银担”分险机制,既能有效缓解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难题,增强投入“三农”领域的内生动力,又能够很好地体现政府的政策性目的和政策导向,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有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加持”,近年来各地面向小微、“三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在上海,从2020年起,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费率从原来最高每年1.5%的“五档费率”降至每年0.5%的“一档费率”,再担保费率减半收取,继续免收创业担保费。

  截至2021年11月底,重庆农担公司累计支持柠檬、三峡柑橘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2150个,担保金额近4亿元。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健全面向小微企业、覆盖所有区县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此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进行数据采集应用,打通金融场景与乡村场景,进一步实现业务高效审批、风险可防可控、规模快速增长。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机构参与

  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放大器”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认为,应加快完善担保费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和担保行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鼓励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从事政策性业务。他建议,将一些龙头商业机构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使之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形成合力,提高小微、“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和质量。

  此外,还要加快担保模式创新,推广以大数据为基石的智能风控。“打通大数据,创新以智能风控为核心的融资担保模式,是分散风险和抑制风险的关键,能大幅降低融资担保成本,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三农’主体的能力。”白景明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为智能风控提供大数据支撑,监管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2日 02 版)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