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基数巨大,罕见病在我国其实并不‘罕见’。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罕见病患者将近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其带来的综合影响是深远的。”今年全国两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卢林代表,尤为关注罕见病防治工作。
卢林介绍,前几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使渐冻人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所患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就是一种罕见病。还有患白化病的“月亮宝宝”,脆骨病的“瓷娃娃”,粘多糖贮积症的“粘宝宝”,苯丙酮尿症“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等等,均属于罕见病。
据了解,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6000-8000种,在以患病率来定义的罕见病中,84.5%的病种患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尽管单一病种的患病人数极少,但将数千病种合并起来的人群却非常庞大,全球受影响人口达2.5亿-4.5亿,中国罕见病患者约为2000万人。
“大多数罕见病是可以进行有效预防的,我国近年来为了降低出生缺陷率采取三级预防,一是婚前、孕前筛查,二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三是新生儿筛查。”卢林提到,“但目前,仅5%的罕见病存在有效治疗方法,而且大多耗费巨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确诊难、没有药,新药上市后费用又难以负担,成为罕见病患者常常面临的困境。”
卢林认为,“药有所保”是所有罕见病患者的期待,也是《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隐秘角落”。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提升罕见病药物可及性,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性难题。
对此,卢林建议,尽快启动我国罕见病国家战略及行动计划,成立跨部门的“国家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委员会”,部门包括卫健委、医保局、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为罕见病诊疗提供顶层设计。
其次,支持各类型罕见病研究,明确优先研究领域,系统性弥补研发“空白”。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通过遗传学检测筛查出阳性人群,为有生育意愿的阳性人群进行遗传咨询、生殖干预和指导,是避免罕见病患儿出生、构建遗传性罕见病综合防治体系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另外,积极推进罕见病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改善临床中心的基础设施和研发能力,利用临床数据加强研发和创新。利用科技的力量作为传统医学诊疗手段的补充,帮助医生在不浪费有限医疗资源和时间的前提下,筛选出高度疑似的罕见病患者,帮助他们获得后续的确诊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