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我们的目标,是宇宙更深处”

2022-05-29 15:19:5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天和”巡空……航天强国征程漫漫,每一次“飞天梦”的实现,都离不开运载火箭这个“飞天战车”。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让中国的“飞天战车”拥有澎湃动力,他们主动挑战国内科研空白,使我国固体运载动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我国大型固体动力研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心连广宇,志在苍穹。这群年轻人,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

  这是一支具有创新基因的团队。

  “以往,国内航天领域的运载火箭主要采用液体发动机,而国外已经开始用反应速度更快、适应性更强的固体发动机。”航天科技四院四十一所所长王健儒回忆,“2010年,所里的年轻人发起成立了这个全新的科研团队,开启我国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研制事业。”

  “通往太空之路,充满未知的风险与挑战。”王健儒说,自成立以来,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就不断挑战极限、主动进取作为,先后参与了我国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神舟飞船逃逸救生系统、捷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等重点型号的动力系统研制。

  航天人的征程,是浩瀚宇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团队成员的青春岁月,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浪漫——少有花前月下,多是攻坚克难。”主任设计师赵玉静介绍,“短短几年间,团队就成功解决多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不断刷新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的纪录,助力我国宇航运载技术跨越式发展。”

  这是一支秉持工匠精神的团队。

  航天产品研制,成败系于毫发。“航天科研人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赵玉静强调,“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每一处风险、每一项预案尽要了然于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成员把严肃认真的作风发挥到了极致。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研发过程中,面对首次采用捆绑连接结构要求,赵玉静带领团队创新采用拓扑优化的方法进行壳体结构设计,最大程度缩小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偏差。

  团体队员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90后小伙丁淼,顶住压力、刻苦钻研,圆满完成直径3.5米、推力500吨固体发动机的首台装药。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苗志文连续开展20多种仿真工作计算,有力保障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首飞成功。

  为了让民族之光在苍穹中闪烁,这群年轻人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手中。”丁淼说,“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心中的中国梦,能融入头顶的灿烂星河。”

  这是一支牢记初心使命的团队。

  蓝色是梦想,红色是基因。对于这群年轻人而言,红色基因早已融入红色血液,不忘初心是支撑他们前赴后继的精神密码。

  团队一直瞄准世界航天发展前沿和我国运载火箭对大推力高性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需求,立足“整体式”和“分段式”两条技术路线,先期开展了大型固体发动机的预先研究攻关,极大提升了我国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和快速进入空间能力。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这是我们时刻铭记在心并全力践行的工作信条。”王健儒说,“当前,国内运载火箭中应用的固体发动机的最大推力是200吨,而我们的研究已经从500吨迈向1000吨及以上。”

  2015年9月,我国首枚全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2021年10月,直径3.5米、推力500吨的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发动机试车成功;2022年3月,我国首枚固体捆绑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首飞成功……“团队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都为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台阶前置了动力基础、预留了发展空间。”赵玉静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未来,我们将重点开展直径3.5米多分段发动机的研究,尽快实现推力达到千吨级以上。”王健儒表示,“团队将以坚定的航天报国信念,向宇宙更深更远处迈进,在灿烂星空中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责任编辑: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