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算账后,长舒一口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山东各小麦产区自南向北陆续迎来收获季节,苏鲁交界的枣庄市台儿庄区成为山东最早收获小麦的地区之一。
民以食为天。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实现夏粮丰收对于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稳定物价、做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受去年秋汛影响,当地冬小麦播种普遍推迟7-10天,年后旱情明显,小麦长势复杂,夺取夏粮丰收一度压力很大。夏粮收成怎么样?5月25日,记者来到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六里石村,看一个种粮大户的麦收。
手搓一把麦穗,真香
连日来,热浪滚滚,运河两岸的农田里麦浪泛金黄。
在六里石村的麦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麦秸飞舞间,一垄垄金黄的小麦被收割,装进一旁的运输车里。
种粮大户马怀龙随手拽下一把麦穗,在手里来回揉搓几下,低头一吹,“你闻闻,喷香!”一旁的妻子应声道,“麦粒怪饱满,看样子是该收了。”
一阵南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丝丝麦香。没多久,运输车里满满当当,粒粒饱满。马怀龙赶紧上前查看,“这块薄田亩产1000多斤,如果今年浇足水的话,产量可能更高点。”
六里石村紧挨着京杭大运河,运河水灌溉着村里3500余亩田地。今年45岁的马怀龙,从2011年起投身规模农业,由最初的几十亩陆续扩到了510亩,成为十里八乡无人不晓的种粮大户。
庄稼人都知道,苗壮才能产量高。受去年严重秋汛影响,马怀龙的510亩冬小麦播种普遍推迟10天,冬前苗情长势偏弱。一时间,马怀龙有点着急上火,“当初田里的麦苗长势不好,稀稀拉拉。多亏老徐来指点,才有了现在的秆壮穗大!”
他口中的“老徐”,是台儿庄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徐守东。在台儿庄,大部分种粮大户都熟悉徐守东。在今年春季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徐守东建议他每亩地追施15斤尿素,让小麦更好地生长。自播种以来,马怀龙还采取挖沟排水、人工摘穗、深耕(松)整地散墒,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等措施,弥补“先天不足”。
“好在今年小麦未出现冻害。”马怀龙告诉记者,1月至4月上旬,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苗情转化升级,4月中旬气温偏低,孕穗时间延长2-3天,有利于穗粒数增加。
放眼望去,一台台新农机驰骋在沃野上。马怀龙高兴地盘算着:“虽然去年秋汛和今年旱情影响了小麦的生长,但好地块收成能达到1200斤,有的甚至还多收不少呢!”
地头算起增收账
“今天的收购价是一块五毛!”
“多少再涨点,你看俺这麦粒饱满、水分少……”
在地头,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马怀龙刚收获的小麦就被粮商订购,而且价格每斤还比其他种粮户贵2分钱。“嚯!比去年贵了两毛四,多挣不少哩!”一旁的妻子顾不得擦汗,连忙上前帮忙。
如今一到小麦收割季,粮商们就把粮车开到田间地头。“今年气候干旱,地头收购的小麦水分较少,还省去了晾晒的麻烦。”粮商告诉记者,今年新麦收购价普遍较往年偏高,是否继续“高走”还需关注市场行情。
疫情封控期间,田间管理受到一定影响。“徐主任,这个怨我了,总以为会下场大雨呢。”马怀龙对来到六里石村的徐守东说,不少村民习惯了靠天吃饭,自己也抱着侥幸心理,今年没有浇返青水,部分地块产量不高。
4月份,小麦进入灌浆期,枣庄平均降水量仅3.8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少96.1%,除台儿庄区东部个别地点出现中度旱情外,其他区市均出现重度旱情。
“就拿眼前这块薄地来说吧,如果今年浇一遍返青水,小麦亩产量能奔1200斤。”徐守东捧起一把麦粒,挑出来了十几个干瘪的,向马怀龙分析原因,建议他今后可以在田地里安置简易软水管,一亩地一年投入成本大约80元,使用寿命大概5年。灌溉充足了,小麦亩产能增长10%-15%。
那么,今年的小麦收益多少呢?
马怀龙在地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保守点算,每亩产1100斤,510亩田地大概收获56万斤小麦。按照1.5元每斤的收购价,总收入约84万元,刨除51万元的土地租金、6万元的种子、9万元的肥料、0.5万元的水费、3万元农机设备油费和维护、1万元的除草剂以及3万元的人力成本,收入在10万元左右。
“这么算下来,一亩地大概收入196块钱。”马怀龙解释,这其中省下了一些支出,比如,用自家联合收割机可省去近25万元的请“麦客”支出;农业农村部门的“一喷三防”也省去约1万元的农药支出。
“果然高手在民间”
自去年小麦播种以来,秋汛、冬寒、春旱,加之疫情防控,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这让不少种粮户对夏粮生产有些担心。“没想到今年还是个丰收年呀!”算账后,马怀龙长舒一口气,几天来的紧张状态放松了不少。
开春后,台儿庄区出台了《台儿庄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提醒马怀龙这样的种粮大户适期镇压划锄,增温保墒促早发;科学肥水运筹,促苗情转化升级;加强监测预报,绿色防控病虫草害;及时以水调温,预防倒春寒冻害等。
3月底4月初是麦圆蜘蛛虫口密度最大期,据台儿庄区泥沟镇部分农户及农机合作社反映,有的麦田小麦蜘蛛发生较重。4月2日,徐守东早早地来到田间地头查看小麦病虫害情况,“老马,防治小麦蜘蛛可选用甲氰·哒螨灵乳油,务必严格按照说明浓度使用。”
除了专家指导,马怀龙也有一套自己的经验。“这几年,俺都选了济麦22、尧麦16两个品种,秸秆粗壮,抗病性强,产量高。”种了大半辈子地,马怀龙越来越感到种子的重要性,麦种比其他种粮户每斤多花一块钱。好种育好粮,好粮不愁卖,部分地块的小麦,一开镰就被预订一空。
除了良种外,还有机械化作业。“机械化作业不仅播种、收割精度高,更主要的是省时省力。一次购入农机设备,之后每年就是油费和运维费用。”对于农机设备的投入,马怀龙一直都很舍得。旋耕机、先进植保机械、专业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甚至5G智能新农机……一套套现代化农机装备,成为马怀龙丰产增收的底气。
联合收割机几圈转下来,农机手打趣似的向马怀龙抱怨,他家地里麦秸比其他人家的都粗壮。“那肯定的呀,为了小麦秆壮穗大,我有秘密武器呢!”
马怀龙娓娓道来——多年前,播种机在田地里掉头时,深深的车辙压实了松软的土地。谁承想,车辙处的小麦长势比其他地方都好。经过小块田地实验,马怀龙发现,播种小麦后压实土地利于小麦的长势。这两年,在小麦播种后,他特意用小型动力农机拉着铁滚子在松软的土地上压一遍。
“果然高手在民间。”徐守东解释,这样做是有科学道理的。播种时土质松散,不利于保墒,影响小麦生长。压实后的土地减少了跑墒,保水保肥,利于出苗壮苗。
对于马怀龙来说,全面机收是丰产又丰收的保障,减损降耗是关键,减损就等于增产。“收割时要充分考虑小麦实际生长情况,如小麦灌浆是否充分,麦粒是否饱满。”马怀龙告诉记者,优先考虑山区薄地的小麦收割。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收割运河边上的大块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