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我们的田野——我和我的“伙计”
三夏时节,各地农户抢抓农时开展劳作。从家畜到农机,从简易机械到智能现代化设备,农户和陪伴他们多年的“伙计”在田间地头忙碌不停。
↑6月16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城郎村农田里,张红磊开着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发(李明发摄)
↑6月16日,山东省荣成市龙家村村民龙增福推着电动小推车搬运裙带菜。龙增福在一家农业合作社打工,清晨会到海滩捡裙带菜。三年前他花费1600多元购买了电动小推车,提高了工作效率。新华社发(郭志华摄)
↑6月15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交圭村,无人机操控员康龙用植保无人机为稻田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新华社发(黄晓海摄)
↑6月17日,河北省蔚县南杨庄乡九宫口村82岁老人徐讲(左)和儿子徐树林在农田里牵着骡子用耧车播种。新华社发(武殿森摄)
↑6月16日,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长水社区的农田里,村民木学礼准备用割草机割草。新华社发(赵庆祖摄)
↑6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化峒镇五权村沃柑种植基地,农机手李康驾驶连着喷药机的拖拉机喷洒农药。新华社发(赵京武摄)
↑6月16日,在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招贤村,张静修搬运刚采收的西瓜,爱犬“图图”在旁陪伴。新华社发(郝群英摄)
↑6月15日,农机手侯建林站在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五谷丰登农场的农田里与大型玉米播种机合影。新华社发(王昭脉摄)
↑6月17日,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桂定友操作植保无人机为水稻喷施叶面肥。桂定友来自当地一家科技公司,这次和同事带着4台植保无人机开展植保服务。从2015年以来,该公司专为周边区县的农作物提供专业植保服务。新华社发(张国盛摄)
↑6月15日,在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五谷丰登农场,农机手侯建林驾驶大型玉米播种机在农田播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昭脉摄)
↑6月16日,娄方书开着轮式拖拉机在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镇整理一片未插秧的稻田(无人机照片)。娄方书购买轮式拖拉机6台,组织当地村民利用机械种植水稻。新华社发(王印摄)
↑6月17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筏头村,农户沈水根和耕牛“二牛子”在耕田犁地。沈水根自16岁开始养牛耕田,“二牛子”已陪伴主人耕作3年多。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6月15日,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个茶园里,郑胜平(左)和同事使用单人抬式采茶机采茶。新华社发(胡肖飞摄)
↑6月16日,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三陵乡黄窑村的牛登科与旋耕机“铁牛”合影。这台旋耕机是牛登科两年前购买的。新华社发(郝群英摄)
↑6月15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良田村村民梁妹云用喷雾器给农田打药。新华社发(罗京来摄)
↑6月17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池沟村村民张万海用手扶拖拉机犁地。张万海退伍后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这台手扶拖拉机已陪伴他12年,成为他在农事活动中的“铁哥们”。新华社发(王克贤摄)
↑6月16日,在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镇,娄方书在清洗轮式拖拉机。娄方书购买轮式拖拉机6台,组织当地村民利用机械种植水稻。新华社发(王印摄)
↑6月16日,在云南省腾冲市西源街道的农田里,农户操作微耕机犁田,为插秧做准备。新华社发(龚祖金摄)
↑6月17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筏头村,农户沈水根注视着他的耕牛“二牛子”。沈水根自16岁开始养牛耕田,“二牛子”已陪伴主人耕作3年多。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6月16日,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西窦村,董坤前赶骡车走在田间路上。董坤前从17岁开始靠养殖骡马为村民犁地、锄地赚取工钱。后来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他的骡车逐渐退出农耕舞台,但他仍对养了12年的骡子不离不弃,精心饲喂,这头骡子也会帮他干些农活。董坤前说,骡子是他的“老伙计”,他要善待它。新华社发(张维堂摄)
↑6月16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南无村,来自湖北的“麦客”周全慧驾驶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新华社发(陈卫红摄)
↑6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化峒镇五权村沃柑种植基地,农机手李康驾驶连着喷药机的拖拉机喷洒农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赵京武摄)
↑6月16日,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西窦村,董坤前在家门口和他的骡车合影。董坤前从17岁开始靠养殖骡马为村民犁地、锄地赚取工钱。后来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他的骡车逐渐退出农耕舞台,但他仍对养了12年的骡子不离不弃,精心饲喂,这头骡子也会帮他干些农活。董坤前说,骡子是他的“老伙计”,他要善待它。新华社发(张维堂摄)
↑6月16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独羊岗乡的麦田里,来自宁夏的农机手马都(左)和马智彬与自己的“伙计”合影。马都(左)驾驶的是秸秆搂草机,马智彬驾驶的是秸秆打包机。新华社发(梁子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