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报道:中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17日报道,中国正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湖南乡村因此发生了巨变。
在距离最近的城市约两小时车程的地方,一座僻静的村庄隐藏在蜿蜒山路的尽头,一位身穿白族传统服装的女性看着摄像机镜头,销售当地种植的香米。
她对直播电商平台上的观众说:“这种米营养丰富,还带着点甜味。”
在房间角落里,摆放着各种待售的手工艺品:蓝色的背包、手帕和桌布,全部采用的是延续了1500年的扎染工艺。
在屋外,稻田以及种植黄桃和丑橘的果园延伸到山脚下,田间还零星分布着养鸡场和养猪场。
约10年前,湖南省武陵山区的这座风景如画的村庄还如同一潭死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里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中,约有五分之四外出打工。
而如今,合群村每年通过果园、稻田和其他集体项目赚取的收入超过100万元。
合群村97%以上的村民是白族人,最近10年,这个村庄经历了改头换面般的经济转型。2018年,合群村正式摆脱贫困,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合群村发生的转变也是中国乡村振兴计划早期的成功案例。自中国2021年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政府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改善乡村人口生活条件、缩小国内城乡差距上。
有针对性的脱贫行动和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是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原则。合群村找到了自己的成功秘诀,还有一些地方正在努力寻找商机。
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黄印武说,振兴乡村地区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是讲好乡村故事,尤其是在旅游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地区。
据报道,2013年以来,湖南西部的十八洞村成为中国脱贫攻坚行动的重要起点,并很快发展为一个旅游景区。
当地村民投入资金,共同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并将果实销往中国内地其他地区和香港、澳门等地。村里建设的矿泉水厂还帮助解决了周边地区的就业。
过去没有工作的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得到了学习农业技术的机会,他获得了贷款并在当地成立养蜂合作社,每年的产值接近200万元。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的一位官员表示,湖南的地形复杂崎岖,要发展当地农村地区,没有“一刀切”的办法。
报道称,合群村和十八洞村等地之所以取得成功,部分原因是它们找到了适合当地种植并且可以大范围推广的作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党国英表示,乡村的振兴和农业生产现代化也有赖于规模的扩大,由个人料理小片农田的做法通常不足以改变经济面貌。年轻人往往也不愿放弃城里收入较高的工作,转而在农村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大规模农业开发来实现目标。
他还表示:“农村地区的发展不能仅靠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拥有副业。”
去年2月,中国政府表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而在农村地区,还有更多工作要做。黄印武表示,展望未来,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为不同地区量身打造具体的解决方案。
他说,一些村庄拥有明确的文化、历史或自然资源,另外一些村庄则需要找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