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橙色革命”,把民众福祉作为地缘政治赌注

2022-09-27 11:18:29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04年10月,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美国借机一手策划并参与制造“橙色革命”。2013年至2014年,乌克兰又发生“广场革命”。两场“颜色革命”导致乌克兰局势反复动荡,地区矛盾一步步升级。美国标榜其所作所为是为了乌克兰的“民主与繁荣”,事实上却把乌克兰民众的福祉作为实现其地缘政治利益的赌注,其政策的欺骗性和虚伪性暴露无遗。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原本与西方和俄罗斯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关系。2004年,乌克兰时任总统库奇马连任失败后,推荐时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参加总统选举。然而,美国不希望库奇马政府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延续下去,遂决定在乌克兰煽动“颜色革命”。美国业已形成的一整套“工作模式”,在“橙色革命”中尽数体现。

  首先,大力扶植反对派。美国组建专门工作组,在反对派中物色总统候选人,持亲西方立场的乌前总理尤先科被美国选中。尤先科妻子卡捷琳娜是一位持反俄立场的美国公民,曾在美国国务院和白宫工作,还是美国—乌克兰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美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反政府阵营提供了大量支持。2003年,美国为乌克兰反对派参加选举资助了1800万美元,2004年又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开放社会研究所向反对派提供助选资金6500万美元。示威者在基辅独立广场上使用的帐篷、橙色服饰和领取的“津贴”等都由美国负责。

  其次,建立平行投票监督机制,降低中央选举委员会的权威性。乌克兰总统选举期间,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资助组建了乌克兰民意调查机构,培训了1000多名选举监督员,组织了出口民调。在2004年10月31日首轮投票中,尤先科以微弱优势领先亚努科维奇,但两人支持率均未超过50%。按照选举规则,两人将于11月21日再次竞逐。然而,民调机构21日晚上发布的消息称尤先科“领先”,并被媒体广泛报道,导致选举舆情变得极为复杂。

  再次,组织“学生运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美国向乌克兰青年学生灌输所谓美式民主、美式人权,还从其他国家派人传授抗议技巧,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摇滚音乐会、讽刺漫画、涂鸦等方式刺激民众情绪。在美国支持下,一些乌克兰学生建立了激进青年组织“是时候了”。第二轮投票开始后,“是时候了”组织学生开展规模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在相当程度上迫使乌克兰最高法院宣布第二轮投票无效。

  其四,操控所谓“独立媒体”影响舆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曾在2007—2012年向乌克兰提供1700万美元用于“刺激公民活动”,并额外提供110万美元支持所谓“独立媒体”。2012年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为乌克兰的一些新闻官员和记者提供培训课程,为“独立媒体”提供技术支持和财政援助,要求它们加大对政府的批评性报道,影响舆论。一家设在华盛顿并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合作的公关公司“石溪创意”,以橙色图标为主题设立支持尤先科的网站,专门营销“橙色革命”。美国媒体也积极配合美国政府论调,对乌克兰选举进行选择性报道。在一些媒体的诱导下,“西式民主”被美化成“理想模式”,“街头政治”被美化为“民主参与”。

  最后,直接干预选举,对结果施加影响。2004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对乌克兰政治局势给予负面评价。9月,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要求行政部门对乌克兰实施制裁。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亚努科维奇在第二轮投票中支持率领先后,美国宣称对此结果不予承认,并要求乌克兰政府全面复查选举过程。时任美国总统特使、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卢格还专门赴基辅召开吹风会,称乌克兰政府涉嫌在选举中有组织地“舞弊”,并表示对尤先科获胜充满信心。在美国施压下,乌克兰政府于12月26日举行第三轮投票,库奇马放弃对亚努科维奇的支持,改组后的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于2005年1月10日宣布尤先科获胜,美国立即表态欢迎选举结果。

  在“橙色革命”爆发9年后,即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美国在乌克兰再次策动“广场革命”。美国时任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和时任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直接前往独立广场,对反对派表达支持。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在“广场革命”中被迫下台,亲西方政府在乌克兰掌权。

  回顾历史,美国在乌克兰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这种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径,给他国人民带来了混乱和灾难。“橙色革命”后,乌克兰反对派相互争斗,政府在半年多后就被解散。乌经济发展遭到严重干扰,通胀率高企,出现大规模失业和贫困。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分歧和对立进一步加剧。

  尤先科政府与美国签署了关于乌美战略伙伴关系新世纪议程的联合声明,将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乌克兰对外战略目标。2019年2月,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国家基本方针写入宪法。这些调整,加剧了乌克兰社会的分裂和俄乌矛盾。


责任编辑: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