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新征程号角丨坚持三个“第一”,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

2022-11-06 12:04: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2年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1月的第一个清晨,在数百公里外的太空,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上演了一场浪漫的“太空之吻”。

  大国航天,征途璀璨,不止浪漫。

  不久前,“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取得重大成果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启航新征程,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总书记强调——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在陈冬演示的毛细效应实验中,因为没有重力的束缚,细管中的液面不断上升,速度比地面上同样的演示快得多;在太空趣味饮水演示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袋中的饮料……

  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显示出太空环境的特别,让同学们对太空微重力环境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空间站中是否会感受到颠簸?”

  “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有几种颜色?”

  同学们对太空和航天充满了好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与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座谈时说,“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2022年10月12日,南京市鑫园小学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

  “创造力和创新力是世界强国的基本素质,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什么?就是人才。而人才来自哪里?就是教育。”二十大代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你会从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感觉到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核心是教育支撑。”

  10年来,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以及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都来自高校。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10年来,科技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大到地震灾害监测、农业勘测,小到共享单车停放,“北斗系统”都能时刻让我们获得第一手定位信息;受惠于5G技术,北京专家可通过智慧医疗系统对西藏拉萨的重症患者进行远程诊疗;智能机器人、自动果蔬清洗机等生活小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新征程上,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建立新优势,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一整个篇章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作出部署,这在党代会报告中还是首次。

  “这是我们党在当下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我们的发展主题而作出的重大决定。”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王向明表示。

  “从国内而言,要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我们对科技、人才、创新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要想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对我们的全方位遏制打压,唯有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做好事情的根就在科学教育。”王向明说,“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只有把教育、科技发展好,把人才培养好,才能在将来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是幸运的,步入了新时代。”

  10月16日,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上,王亚平代表第一个分享自己的感受:“要问航天事业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一个是时代的力量,另一个是传承的力量。现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经开始,欢迎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们。”

  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需要,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选拔12至14名,包括航天驾驶员7至8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共5至6名,其中,载荷专家2名左右。航天驾驶员在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在从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关领域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在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

  精心选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这是我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科学家选择归国。2021年,超过1400名华人科学家放弃了在美国学术单位或企业的工作回到中国,比前一年增加了22%。

  我国各地把引贤纳才之门打得更开,把人才发展土壤培植得更厚,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天地——北京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持高校创建22家高精尖创新中心;山东青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安徽合肥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提供政策、优化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

  △张黎明研发的全自主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展出。

  二十大代表张黎明是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发生在他身上的“7亿与63个”的故事广为流传。

  利用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张黎明攻克了1万伏高压下电动臂绝缘和电磁干扰的难题,创新了一套新的技术路线,研发了全自主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全国20个省份推广应用,产值达7亿元。

  目前,张黎明的创新阵地已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带领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今年8月举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张黎明携这些年的创新成果——高压刀闸新型防护装置、可摘取式低压刀闸等参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人的智慧。

  “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进行了具体部署: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新征程上,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将吸引更多人才,成就更多创新高地,让更多的梦想落地生根。

  △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示意动画)。

  11月3日,在遥远的“天宫”,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平面转位90度,转向永久停泊口,与空间站形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

  从“天和”到“问天”再到“梦天”,从“一”字构型到L字构型再到T字构型,我国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中国空间站即将全面建设完成,进入到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阶段,这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全面完成,从而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个跨越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64.6,比上年增长8%,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指数较上年均有所上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

  △2022年8月15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集装箱自动装卸运输,一派繁忙。

  “说到自主创新,我先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10月22日,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代表分享道:“不久前,我们研发成功了新一代码头智能管控系统,第九次打破了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

  2013年,张连钢受命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项目组组长,当时码头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别人说,‘你们要自主研发,成功的概率就是个零’。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们,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斗志。”

  张连钢带领团队开始自主攻关,召开了三千多次的专题分析会,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

  2017年5月,张连钢和团队仅用国外建设周期三分之一的时间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后,通过二期改造建成全球首个“氢+5G”的绿色自动化码头。如今,正在推进的三期工程将进一步抢占全自主智慧码头建设的制高点。

  过去10年,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责任编辑:卢芸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