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工匠之路(逐梦)

2023-01-14 12:09: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工作中的罗健。
张永键摄

  我站在洋浦普瑞华庭公交车站。已经是下午4点了,早就过了约定的时间,但我等的人一直没有来。此刻,天蓝海阔,阳光灼热,我额头沁出的汗珠汇成“溪流”,沿着脸颊流下来。

  就在我拿起电话准备再次催促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来到我的身边。

  “你就是罗健吧?”我试探地问。

  “对对对,我就是罗健。不好意思,工作太忙了。”他的语气里都是歉意,还递过来一瓶矿泉水。

  眼前的他,身材不算高大,但很壮实,皮肤黝黑,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或许是赶路太着急,他一头一脸都是汗,身上的工作服也被汗浸透了。

  罗健,国投裕廊洋浦港口有限公司设备保障部维修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这次来洋浦带着一项任务,就是采访他。

  一

  洋浦港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这里海岸曲折,水深浪小,可用岸线长,是天然条件优秀的深水港。罗健工作的地点就在这里。

  进入港区,罗健先带我到了一个车间,车间门口有一排大字:“海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罗健工作室”。进了门,只见墙边长桌上安装着操控台,墙上还有一排排仪表。我问罗健:“这儿就是你工作的地方?”罗健憨憨地笑着,搓着双手:“不是不是,我一天到晚都在码头上,没有时间坐在这里。”

  “那这儿是做什么的?”

  罗健说:“这是我带徒弟练习的地方,让他们练习操控的时候就来这里。”

  我和他这样自然地聊着,也把他的思绪带回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子。

  罗健出生在四川安岳县的一个山村。1992年罗健参加高考,一直努力读书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成绩离录取分数线差了几分,落榜了。怎么办?一心想走出山村的罗健苦闷彷徨: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实在心有不甘;复读再考,家里的条件又不允许。“我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考了,跟着几个老乡来洋浦打工。”说这些话的时候,罗健的语气里依然透着对落榜的些许遗憾。

  1992年是洋浦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从此,炎热干旱、遍地火山岩的洋浦,成为吸引人们建功立业的热土。

  远行千里,来到洋浦,年轻又充满热情的罗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就业难”。亟待开发的洋浦急需人才,但高中学历的罗健想要找一份工作,却不那么容易。当时需要人、又不需要太高学历的地方是码头,罗健就到洋浦港码头当了一名装卸工。

  装卸工可以说是码头上最苦最累的工种之一。罗健对刚到洋浦港码头工作时的一件事记忆犹新:那次,他们要往船上装2万吨白糖。一大包白糖50公斤,一共有40万包。当时码头机械少,装卸工也少,他们从早上搬到晚上,从晚上再搬到早上,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装上船。40万包白糖啊!就这样一包一包搬,一包一包扛,工作服、手套全都磨烂了。一开始手还只是脱皮,没几天就破了,肩膀也破了,都在流血。

  码头上的苦和累不只是那么一两次,差不多天天都这样。对货主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早一天装卸完,得到的收益就高一分。罗健和工友们装得快卸得快,货主就愿意来他们港口。“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劳动吃苦我不怕。”罗健说,“人都是要劳动的。不劳动,怎么生活?多出一份力就会多一份回报。我有时候想,那次搬白糖,空气中一直有一股白糖的味儿,闻着肩上白糖包里透出来的甜味儿,感觉就没那么累了。人就是这样,吃过苦后才会知道甜是什么味儿。”

  “吃过苦才会知道甜”,这是一句大实话,道理浅显而直白,但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体现着人生的本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二

  外表朴实敦厚的罗健,不仅不怕苦、能吃苦,还很聪明、善于思考。

  没有考上大学,是罗健心里的一个结,但他从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罗健喜欢读书。那时候洋浦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店,罗健就在节假日坐车到省会海口,进了书店一待就是一天。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他就“蹭”书,一本一本看,看到重要的章节就抄下来。罗健最爱看的是无线电技术方面的书,他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摆弄些电器。同事邻居,这家的电视机不亮了,他去摆弄摆弄就能看了,那家的煮水壶不热了,他去捣鼓两下又能用了。罗健没有想到,他喜欢且擅长的这门手艺,给他带来了一个机遇:2006年6月,公司特招罗健为港口设备修理工。

  从干力气活儿的装卸工人到凭技术吃饭的技术工人,罗健实现了他人生的一次蜕变。

  门座式起重机——工人们常简称其为“门机”——是码头港口常见的设备,船舶装货卸货全得靠它。门机的软件系统和变频器是从外国进口的,这是门机的大脑和心脏。可这样重要的设备,关键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一旦出了故障,就要请外国公司的技术人员来码头维修,修一次少则花费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而门机工作的场地偏偏在码头,码头潮湿炎热,精细的门机机电控制部分经常出问题,影响生产。

  干了一段时间的设备维修,了解了公司维修设备的成本和困难,罗健心里着急: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掌握这些技术?从此,每当外国工程师来洋浦维修门机故障,罗健总会紧随身后、不离左右。他用眼睛看,用脑子记,牢牢记住人家是怎么操作的。只学操作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罗健看书找资料,学习软件系统和变频器维修的相关知识。为了看懂外文术语,他又开始学习与之相关的外语。

  从不解到解,从不会到会,罗健以他那孜孜以求的决心和恒心,掌握了门机维修的关键技术。那以后,码头上门机机电控制部分的故障,就多是由罗健来处理了。

  很多人说罗健聪明,但熟悉罗健的人都知道,罗健不单单是聪明,还是一个特别“有心”的人。

  在国投洋浦港港区码头上,有42根高35米的高杆灯。码头上车来车往、货进货出,夜间和阴天的照明全靠这些灯。过去,码头需要用灯的时候,要安排专人一个一个打开高杆灯。用完了,再一个一个关掉。如果一时疏忽忘记关了,那就成了“长明灯”,大白天也明晃晃地亮着。很多年过去了,无数人无数车在灯下来来回回,视若平常。没有人太在意这些灯的明暗,也没有人太在意这背后有什么问题。

  但是,罗健注意到了。

  那一天,天气预报说有台风将影响洋浦,罗健负责在台风到来前将高杆灯降下来。在降灯的时候,他听到有人说,这些灯真麻烦,每天得有人开关,又不好操作,经常坏,还费电。

  和几个同事一起忙了9个多小时,42根高杆灯全部放下来了,但罗健的心却放不下来。那无意间听到的话深深刺痛了他:“码头上的高杆灯给大家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便,给公司造成了用电的浪费,这不就是我的失职吗?”

  台风天,狂风暴雨。罗健上不了班去不了码头,但脑子却没闲着。他在心里盘算:码头上共有42根高杆灯,每根高杆灯上有12盏灯,一共就是504盏灯,如果操控不当、运转不良,一年下来要浪费多少度电啊!

  罗健再也坐不住了。台风还没完全过去,他就出现在了码头上,把42根高杆灯挨个儿检查了一遍。原来,这些灯的年代久了,控制电路都是老式的,无法做到精准统一地控制,再加上设备老化,维修难度大,所以才有了控制不方便、费电这些问题。

  “问题找到了,那是怎么解决的?”我早已被罗健的讲述带入了情境,不禁急切地问。罗健说,这不是一个技术上很难的活儿,也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只见他一脸认真,两只手连比带画:“现在已经有现成的技术设备来更新换代了,只要肯动脑筋肯动手,是不难的。我买来4G远程网络移动控制器,安装在高杆灯上,利用现代科技把它智能化,实现自动控制、远程管理,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还有能耗自动统计。”

  “那现在这些高杆灯是怎么控制的?”我被罗健的解释吸引住了。罗健也显得有些兴奋,脸上露出了笑意:“现在啊?现在是用手机APP远程控制,你就是在外地也能随时开关,想让哪根灯亮,就让哪根灯亮。还有,一根高杆灯上有12盏灯,灯杆哪一边的场地在作业,就开哪边的灯,不用一开就是12盏。”

  这项被称为“高杆灯智慧空开升级改造”的硬件改造技术创新,是罗健带领他的团队以不影响码头日常设施维护为前提,在公司的支持下,利用工休时间完成的。工程不算大,但效益可观,每年给公司节省的电费超过100万元。

  从2017年到2021年的5年中,罗健工作室完成了29项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大到码头上场桥、门机的自动化改造升级,小到配电箱指示灯的整改,用几万元甚至几十元的低成本投入,换回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回报。这些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既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让罗健成为同事们眼中的“能人”、身边的榜样。

  三

  走在码头坚硬的水泥地上,罗健的双眼总是不断检视着码头上的各种设施。有时他会走到一处设备前,这里摸一下,那里敲一下,再拍一拍,然后离开。经过门机岸桥,他的眼睛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迅速扫过一遍,不时爬上陡峻的铁梯,进入机房查看。这时候的他,两眼炯炯有神,神情专注而忘我,仿佛是一位将军在巡视他的千军万马。

  初见罗健之后,我又几次专程到洋浦,和罗健先后相处了近10天。我到了他日夜挥洒汗水的码头,跟他一起登上几十米高的岸桥,在狭窄的机房里看他工作;还到了他的家,一个被书、电工工具和电子器材堆满了的、不像是个家的地方。我们总是在谈他这些年的工作,但我也很想知道,这个看起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这个获得过众多荣誉被视为楷模的人,他的心里除了工作还装着些什么?

  那天,聊完了工作后我问他:“这些年里,回过几次老家?家里都还好吗?”听到我这样问,罗健愣了一下,声音低了一些:“以前交通不方便,回去一次费用太大。后来工作又太忙,所以很少回去,这些年里也就回去过四五次。”

  “上次回去是什么时候?”

  “是2022年1月份。我父亲过世了,我一个人赶回老家,住了两天就回来了。想着见上最后一面,还是没见到。”罗健的语气没怎么变,但眼神暗淡了许多,嘴里反复念叨着“太忙了,太忙了”。

  “妈妈还好吗?”我问。“唉!80多岁了,前年摔了一跤,现在走路都困难。原来她身体很好,还下地干庄稼活呢。现在也干不了了。”

  说这些事的时候,从头到尾罗健没有提到一句难过。但看他的眼睛、听他的声音,我还是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波澜。

  罗健有一儿一女,儿子在贵州读硕士,女儿在洋浦读高中,妻子在洋浦一处建筑工地给工人煮饭。罗健说,女儿读高中,需要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母亲年龄大了,需要有人照顾,妻子上班工作量大,非常辛苦。“我经常想,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我都应该继续努力,为母亲为家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说到这里,罗健一脸的柔情。

  我静静地看着他。谈论工作时,这个平时很少有话的人几乎滔滔不绝,说到自己的生活和家事,他却有些局促,问一句说一句,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你想过换个工作吗?”我问。“不走不走,想都没想过。”罗健说,“我在公司30年了,刚到码头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扛包的装卸工,公司培养了我,国家培养了我,要不哪有我的今天?我也对孩子讲,别看现在家里有些方面条件不好,凭着自己的奋斗,一定会改善的。你看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多好,国家给了我们海南我们洋浦港那么多的好政策。国家好了,我们会更好。”

  30年,在这样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人们难免会心生懈怠。但罗健的这30年,心无旁骛,执着钻研。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的家:这个家既是那屋顶下并不宽敞的小天地,也是洋浦港码头这片连接着五湖四海的大世界,更是他心里一天天强大起来的国家。“国家好了,我们会更好。”这份浓厚的家国情怀,正是支撑罗健多年来勤奋工作、努力创新的力量。

  这个当初来自山村的年轻人,一个当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30年的人生道路上,由工人成长为工匠,由“吃大苦流大汗”的装卸工变成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新型产业工人的先进代表。罗健走过的道路虽简单朴实,但绝非一马平川。匠心和专注,能将平凡的工作雕琢出耀眼的光彩。罗健的道路,就是中国一个普通工人鲜活生动的励志传奇。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4日 08 版)

责任编辑:吴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