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传播科学 点燃梦想(倾听)

2023-02-11 10:40:26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22年,中国科协共认定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274家。遍布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发挥所长,开展丰富多样、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为更多人打开科学大门,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创新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逛一逛地质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学习地理知识;听一堂海洋科普直播公开课,院士专家亲自在线答疑……近年来,随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赋能“双减”、服务研学、优化体验,科普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通过各种形式的沉浸式体验,点燃科学梦想,激发创新潜能。

赋能“双减”

打造“沉浸式第二课堂”,让书本知识活起来

海底世界到底什么样?寒假里,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实验初中的16名学生走进青岛海洋科技馆,参加“海底小博士职业训练走读营”,探寻海底世界的奥秘。

“今天,我们来给海龟调制‘营养餐’。”来到海底世界场馆,青岛海洋科技馆讲解员李杰演示如何清洗、整理食物,孩子们有样学样,拿起长夹,将食物小心翼翼地送入海龟嘴里。“大家知道吗?海龟是水母的天敌。”李杰一边操作,一边讲着海洋知识,“海龟会把水母当作食物吃掉,但是在看不清的情况下,可能把塑料袋当成水母吃下去,危及生命健康。所以,我们要少用塑料制品,减少海洋垃圾,爱护海洋环境。”

喂完大海龟,初中生孙铭孜兴奋不已,“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

“像‘海底小博士职业训练走读营’这类活动,我们还有不少。”青岛海洋科技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说,为了增强吸引力,海洋科技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我们要打造海洋教育‘沉浸式第二课堂’,让孩子们畅游海底世界,轻松快乐地学习海洋知识。”

近年来,山东省鼓励各地开展科普行动,助推“双减”落地见效。作为有着90年海洋文化积淀的特色科普场馆,青岛海洋科技馆有着丰富优质的展教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精准“沉到底”?

去年,青岛市科协与青岛市教育局共同推出了“蒲公英科普行动”,共同助力“双减”工作见质见效。“我们借势发力,建成了山东省内首家海洋科普直播工作室,邀请涉海院士专家为青少年‘靶向授课’,在线上为孩子们答疑解惑。”王云忠介绍,2022年以来,海洋科技馆已推出“深海里找火种”“神奇无人船”等主题的海洋科普直播公开课18期,吸引全市45.57万青少年点播收看。

“未来,我们将奉上更多更精彩的‘海味’科普大餐,让海洋知识活起来,优质资源沉下去,让更多孩子爱上海洋,助力‘双减’动能更强劲。”王云忠说。

服务研学

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搭建线上线下教育平台

一本“地学百科全书”静静铺展在渤海之滨的河北秦皇岛,用完整、系统的地质遗存串联起长达25亿年的沧海桑田——这就是位于秦皇岛境内的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看,‘二龙闹海’!”在保护区亮甲山区域,东北石油大学环渤海能源研究院副教授谢奋全指着山体剖面介绍,岩浆入侵冲破了亮甲山的海相沉积,后来岩浆冷却了,形成狭长的辉绿岩带,形如两条黑色蛟龙出海,让我们感受到亿年前的岩浆喷涌。

柳江盆地经历了4次海陆变迁,清晰地保留着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质演化遗迹。蔚为壮观的石简峡古火山口,母象和小象相依相偎的沙河寨象鼻山,堪称柳江名片的亮甲山灰岩和岩墙、岩床……用心阅读柳江盆地这本书,呈现在眼前的每一处遗迹都令人由衷赞叹。

谢奋全介绍,柳江盆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每年全国约有80所院校、1.6万名师生来此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以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高校师生形成了大量高水平论文论著。

除了服务高校科研实习,柳江保护区还是中小学生地学研学基地。

走进保护区柳江地学博览园,这里占地面积350亩,由柳江地学实习基地、柳江地学博物馆、地质灾害(科普)体验馆和科普广场4部分组成,集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普展示于一体,成为柳江保护区重要的自然教育与研学科普平台。

保护区管理中心科普宣教科工作人员路大宽介绍,博览园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主题日科普宣教活动,并打造“柳江盆地第二课堂”科普教育平台。

目前,保护区利用柳江盆地的各类自然资源共设计了六大类26门课程,内容涵盖地质、地理、水文、植物、鸟类、昆虫等丰富的自然生态类知识。

此外,保护区管理中心近年来开通官方网站,入驻新媒体平台,利用微网络直播、VR全景等形式,开展“柳江科普微课堂”“掌上博物馆”“地学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讲述柳江盆地的故事,把“地学百科全书”向世界推广。

优化体验

农旅结合吸引游客参与,互动课程增加科普趣味

“玉林号称‘南方药都’,我们正在制作的这款药剂是玉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原料包括红花、桂枝、防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国家农业公园内,五彩田园中农富玉科普服务基地的“神农草堂”展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中药科普。一群刚刚体验过沃柑采摘、土豆种植的中小学生认真地记录要点,迫不及待利用基地准备好的材料配制制剂。

“这是我们结合本地特色推出的新课程,受到许多来访者欢迎。”基地科普研学中心经理陈宇说,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和“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五彩田园中农富玉科普服务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接待青少年科普、研学、劳动教育活动近300万人次。

走进基地内16万平方米的“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瓜彩世界”“农艺高科”“神农草堂”“玉蔬林风”“蚕织天下”“大漠风情”等八大主题展馆和各色育苗温室大棚中,各种有趣的展示和体验令人目不暇接。

在“农艺高科”展示馆,A字架基质栽培、组合立柱栽培、PVC管道栽培等多种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21岁的广西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宋文杰正在基地做课程实习,直言收获颇丰,“基地很多瓜果蔬菜都长得很好,其中许多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值得大范围推广,让我们眼界大开。”

“科普宣传不但要‘迎进来’,也要积极主动‘走出去’。”基地负责人周静华告诉记者,2022年广西科协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要求“三农”类科普基地必须开展进乡村等“走出去”的科普活动,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兴业县、百色市我们都去过,结合当地主要种植作物和农民的需求科普讲解种植技巧,反响都不错。”周静华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基地迄今已组织开展600多期培训,约6万名农业农村干部和农民参加。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