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卫星瞰长三角一体化|“生态长三角”同心圆越绘越大

2023-06-09 07:53:31 来源:新华社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图为芜湖十里江湾的生态蝶变。

新华社合肥6月8日电六月的新安江,碧波澄澈。

早晨八点半,随着一声鸣笛,停靠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码头的“新安7号”游轮徐徐向下游千岛湖开去。发源于黄山市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为千岛湖提供了60%以上的入湖水量。一江碧水两省共护,演绎出共建共享绿色发展动人图景。

从卫星视角俯瞰长三角区域,这里水网密布、跨界河湖众多。如何避免“九龙治水”,实现共建共享,曾是生态实践难题。

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牢记嘱托,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凝心聚力共绘大美生态画卷。

图为新安江畔的歙县深渡码头2019年5月1日与2023年5月1日的手机热力对比。手机信号密度越大,颜色越深。更大范围、更密集的手机信号,反映出大幅增长的人流量。

“新安7号”船长张放明跑皖浙跨省游船运输近30年,掌舵“新安7号”也有5年时间,明显感受到这条跨省旅游航线因生态之变带来的“热度之变”。他说,10多年前,每到梅雨季,江上随处可见从山上冲下的垃圾,近年来环境大幅改善,越来越多人选择来一场沿江而行的生态旅游。“新安7号”是一艘载客200人的大型游轮,需要当日预定人数超过160人才能开行。“今年最近3个月开行的次数相较5年前同期翻了约一番。”张放明笑着说。

生态变化来自皖浙两省的通力合作。两省建立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被形象地称为“水质对赌”。如今新安江流域经过三轮生态补偿试点已迈向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两省从“生态共保”延伸到“产业共兴”,在持续聚焦水环境生态保护提升的同时,加快构建资金、产业、人才等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迈向绿色发展新阶段。

图为黄山市徽州区丰乐河畔化工企业整治前后对比。

黄山市徽州区丰乐河是新安江的二级支流,原本河畔聚集着30多家化工企业。如今工厂搬走了,原址区域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聚集地。在歙县,新安江歙县段沿途分散的企业近年来也集中搬迁到歙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图为黄山市歙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园区。卫星照片显示,园区企业越来越密集,这些企业主要来自歙县新安江沿线。

与此同时,共建杭黄绿色产业园、推动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和新安江流域水排污权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在不断探索构建。

俯瞰长三角,长江犹如一条银带。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也是区域的共治课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详细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落实情况,并走到江边察看长江水势和岸线生态环境。

“如今在江上,我们和江苏渔政的联合行政执法已经常态化。”安徽省马鞍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大队队长崔圣夏说。

在长江上搞非法采砂和捕鱼的违法人员,喜欢和执法人员“躲猫猫”,这曾让需要重点盯梢约40公里交界水域的“老渔政”崔圣夏十分头疼。2021年3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建立长江苏皖交界水域守护党建联盟,针对非法捕捞、非法航行和非法采砂等,建立信息共享和联防共治机制。除了建立日常沟通机制,每年两地多部门还在交界水域开展4次联合巡查。

图为卫星视角下的千岛湖。

开展固废危废联防联治,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利用处置“白名单”和“黑名单”机制;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携手立法加强长江江豚保护……更多领域联防共治扮靓了长三角的生态底色。

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已有17个市县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区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区域内关停“小化工”企业1477家,港口和水上服务区绿电使用率不断提升,区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同比增加78%。

以绿为心,长三角的同心圆越绘越大。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