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 从文物保护看文化传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三星堆的发展史、古蜀文化的交流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
文化传承需要“守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仓颉造字到孔子韦编三绝,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三星堆出土到只此敦煌,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烂宝贵的文化财富。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赓续传承。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性与价值。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好评如潮,影片将48首唐诗贯穿其中,国漫与唐诗的结合,开启了古今穿越时空的对话,“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年轻人的热词。抑或是“天宫”“玉兔”“鸿蒙”等词的古为今用,都表明了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新。只有为文化赋能,才能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重新“活起来”。
文化传承需要“和合”。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作为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受限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这同时也是文化包容的前提,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理念去融通。从唐代鉴真六次东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无一不彰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们要继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勇挑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的同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不断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信中华文化一定会在发展中传承,在发展中创造无限价值。(作者:姜翠)
- 文物大省焕发时代光彩2023-07-14
- 书写中华文明新篇章: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2023-07-08
- 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片2023-06-10
- 关于文物保护和传承,听总书记这样说2022-05-18
-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全文公布:第一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2021-11-09
- 联播+丨跟着总书记上一堂“考古公开课”2021-10-19
- 【可爱的中国·长城巍巍 生生不息】古老长城在精心保护之下焕发新魅力与活力2021-10-08
- 习近平的一份亲笔批示2021-08-14
- 【德耀中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的“敦煌女儿”2021-07-20
- 守护遗产瑰宝,推动文明对话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