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大教授夫妇: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扎边疆
王兰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阿迪力·艾尼 摄
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校园内,胡杨挺拔,松柏苍翠。学校红色文化广场中央,金色的阳光洒在王震将军雕像上。
建校65年来,这座“沙漠学府”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胡杨学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湛蓝天空下,胡杨傲然挺立。踏着落叶,记者见到了塔里木大学“植物病理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兰。1992年,王兰从石河子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塔里木大学任教。
“成为一名教师,一直是我的心愿。当时,大学生也少,这边又特别需要老师,趁着自己年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兰说。
初见王兰,她的身边还站着另一个人——冯宏祖。作为王兰的丈夫,是该校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夫妻二人像“定海神针”一样,坚守了30多年,是塔里木大学巨变的亲历者、参与者,更是主导者。
“我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就一起来到这里,只有清楚了解基层情况,才能更好地为边疆培养所需的人才。”冯宏祖向记者说。
肩负着一样的责任,做着一样的教育事业,这才是夫妻比翼齐飞的意义所在……俩人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了31年,桃李满天下。
冯宏祖带领学生开展实验。阿迪力·艾尼 摄
从乡土中来,到田野中去。王兰率领团队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足迹走遍各地,完成科技服务农业的“最后一公里”。今年55岁的她,依然活跃在天山南北的田间地头。
每到庄稼病害发生的关键期,王兰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乡村、田野进行病害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及科技服务,科学分析预测预警,把病害损失降到最低,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为“庄稼好医生”。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王兰研究或引进的新成果、新技术在棉花、林果等作物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王老师锲而不舍的坚持与坚守。
在学科发展上,王兰更是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植物保护专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难办学过程。
王兰认为,只有建设好的学科、好的团队,才能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多年来,除了教学工作,王兰致力于中青年教师培养和“传帮带”。
谈到为什么对塔里木大学这么长情,深耕教书育人事业这么长久?
王兰说:“我见证过身边不少同事、朋友相继改行、调离,这个过程中我也有过对职业生涯的迷茫,也曾有很多机会离开塔大,到生活环境和科研条件更优越的单位去工作。但是,塔大多年来沉淀的‘胡杨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思量再三,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了。”
在塔里木大学校史馆,沿着体现学校发展历程的浮雕,贯穿学校发展历程的峥嵘岁月、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等篇章参观,不难读懂塔大人的情结。
师生合影。阿迪力·艾尼 摄
“我们的根已经在这里了。”王兰和冯宏祖早就在当地安了家。
谈及这里的变化,冯宏祖的眼睛里放着光。刚来这里时,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小土路,学校也是土平房,而如今,这座城市散发出勃勃生机。“我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很幸运,我的青春献给了边疆。”冯宏祖说。
在从事农业害虫综合治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冯宏祖开展了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并通过技术示范和推广,促进了棉花、果树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红枣、库尔勒香梨、核桃、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在兵团一师、三师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培训了大批植保技术人员和职工。
有付出就有收获。30多年来,冯宏祖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兵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6部。
天山南北、塔河两岸、田间地头、各族职工群众身边,哪里有需要,塔里木大学科技服务团队就到哪里。
“是胡杨精神塑造了今天的我。”如今,一批批塔大学子胸怀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扎根南疆、建设边疆。
“为兴疆固边服务,是每一位塔大师生的职责使命。”冯宏祖说。
- 胡杨大漠迎神舟——直击神舟十四号返回舱着陆2022-12-06
- 胡杨大漠迎神舟——直击神舟十四号返回舱着陆2022-12-06
- 江河奔腾看中国丨水润一方 生态底色绘就幸福生活2022-10-07
- 江河奔腾看中国丨穿行塔里木河 畅游天然胡杨林2022-10-07
- 万人说新疆 | 跟着阿迪力一家看胡杨2022-07-31
- 新华全媒+丨胡杨林里“驼峰油饼”递温情2021-10-26
- 中国西部小城额济纳抗疫记:来自胡杨林下的温情记忆2021-10-25
- 【祖国颂·美丽中国】内蒙古:塞北胡杨林 赏醉美金秋2021-10-05
- 新疆巴楚美食节烤出350公斤全骆驼【图】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