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大江东丨从赓续红色血脉到弘扬城市精神,上海提升人民城市文化品质

2024-10-24 22:09:4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上海,光荣之城。1921年7月到1933年1月的12年间,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留下的许多红色印记,成为党的诞生地的不朽丰碑。遍布全城的红色资源,与时代同行,见证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和践行,凝聚成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力量源泉。

  上海浦东陆家嘴。资料图片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城市精神,上海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全力保护传承城市文脉,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不断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图景,涵养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温度。

  红色血脉贯通城市融入生活

  “很多英烈都曾被敌人关押在这里。每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就意味着他没能见到最终的胜利……”

  在龙华烈士陵园缅怀革命英烈,到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追忆峥嵘岁月……随身带着《光荣之城 红色“沪”照》,大学生小胡陆续参观了上海45个红色场馆,最终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了“红色印记”上海城市红色寻访活动的全部集章打卡,“每个场馆我都认真参观学习了,两个月下来,收获满满。”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全市共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612处,红色血脉贯通城市物理空间,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日常生活。

  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纪念馆供图

  穿过高楼遍布的新天地商圈,步入绿树成荫的石库门街区,中共一大纪念馆伫立眼前。走出纪念馆,红色经典步道链接起周边众多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徒步前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整个开放式街区,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长卷。

  这里是黄浦区,历来被视为上海的“心脏”区域,拥有经第一批《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认定的红色资源143处,居全市之首。依托红色资源集聚优势,黄浦努力将区域内更多红色旧址、遗址面向大众展示,打造可见、可触、可感的“红色露天博物馆”。

  “市民游客行走在黄浦的大街小巷,就能与红色文化不期而遇。”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红色露天博物馆”正在打破“围墙”,让红色资源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过推动众多红色资源、街区风貌及文化生态融合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红色露天博物馆”,在漫步中感知红色文化。

  蝉鸣阵阵,思南路73号的花园内绿意盎然,百年雪松巍然屹立……经过精心修缮,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7月23日重新开放。这幢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并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以“生活化”“零距离”为重点,打破传统封闭模式,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馆内各场景不再设置“一米线”,让参观者贴近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说,周公馆修旧如旧重新开放,体现出上海对纪念馆的高度重视,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周公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一位参观者留言感慨,当年在十里洋场潜伏、战斗的革命者,应该是很孤勇的,“走进红色遗址场馆,回望光荣历史,感悟改革开放,更加体会来时路不易,一定要奋斗啊。”

  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红色文化可触可及,直抵人心。

  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立本铸魂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开放、创新、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上海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发展史。

  孕育于上海的伟大建党精神,同样也是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源本和根魂。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前夕,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研讨会上,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根与叶的关系”“精神力量是无形的,却可以通过有形载体显其内核,通过文化建设厚其土壤”……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近年来,上海依托全国首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省级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以及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打造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厚植上海城市文化底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聚焦青少年这一重要群体,上海围绕“大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持续丰富红色文化内容供给,点亮红色教育的“长明灯”。

  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决赛现场。主办方供图

  “读书能救中国吗?”“我们能做些什么?”“我要好好读书,让这微弱的光,变成照亮黑暗的火炬!”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决赛现场,四名来自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的高中生,排演原创舞台剧《黄炎培的故事之读书立本》,再现教育家黄炎培幼时读书立本的故事,感动全场观众。

  “一共有多少位一大代表参加了会议?”同学们挥舞小国旗,在“党史大闯关”环节争先恐后抢答。这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心愿卡上,孩子们郑重写下自己新学期的期待、长大后的梦想。

  百闻不如一“件”。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让百件革命文物藏品走进课堂,拉近青年一代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等场馆,探索戏剧演绎等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宣讲方式,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复旦大学将老校长陈望道的旧居打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组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年均讲解700多场,累计服务各界参观者10多万人次。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强调,这是在“用好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部校文化共建,让伟大建党精神‘活’起来、‘火’起来。”

  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所有努力,都在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积攒精神底气和资源优势。

  2023年10月25日召开的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这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担负起的重任。上海是文化建设的高地,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座城市融合发展、发扬光大;如今,上海立志以文化软实力的新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红色文化指向人民城市建设的精神引领,江南文化连接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传承,海派文化则更注重融合与共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说,人民城市建设成为“三种文化”融合发展的广阔舞台,“以人民为中心,具有生活质感和情感深度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当‘三种文化’浑然一体地融入上海城市的日常生活,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也就拥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明大势、知责任、勇担当、善作为。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实践,迎来新成果。

  原创舞剧《李清照》。上海歌舞团供图

  金秋十月,全球演艺优质资源在上海同频共振。自原创舞剧《李清照》担纲开幕演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板演出将陆续上演57台163场节目,其中,境外演出占比约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超过90%。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感慨:“如果说20年前,国际名团将上海作为巡演的‘备选项’,那么20年后,上海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名团驻演的‘必选项’。”艺术节吸引全球观众“为一部戏来上海”“为一个节来上海”,更好感受上海金秋的艺术氛围和美丽的城市风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上海文艺工作者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汲取澎湃能量,从炽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动人素材,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千里江山图》《繁花》等文艺佳作不断涌现,理想与信念的光辉在银幕、在荧屏、在舞台、在书页上闪耀,激励人心。

  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上海举办一系列国际文化艺术展览和演出,制作“老外讲故事”等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展示中国发展道路、上海文化魅力。2021年推出的百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境内外播放量突破16亿,2022年《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播放量超过10亿,2023年的《老外讲故事·另眼观盛会》邀请外籍人士讲述对中共二十大的思考和感悟……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上海努力探索文化改革创新之路,大力推进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系统性变革,构筑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电竞、旅游、体育、网络文化和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消费新市场,推进文体旅商娱展一体化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守住文化之根、锻造文化之魂、彰显文化之力、务求文化之新、深耕文化之美,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正努力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浦江两岸结出丰硕成果、绽放璀璨光芒。

责任编辑:崔永霞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