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探索建立“4+1”机制模式——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员
又到开海季节,日照岚山兴法律服务所的王均山又开始三五不时地往圣岚渔港码头跑。原来,除了是法律服务所主任,王均山还是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的一名调解员。圣岚渔港码头上一间挂着“船老大”调解室牌子的办公室,就是他和其他6名专职调解员的“根据地”。
“岚山头街道是一个渔业重镇,海上捕捞属于高危作业,在船上打工的很多又都是外地人,一年涉海劳资纠纷、海上伤亡矛盾纠纷得有几十起。”王均山说,自打2017年“船老大”调解室挂牌后,除非涉外的渔事纠纷,街道里的其他涉渔矛盾纠纷,基本都是通过“渔老大”调解室解决的。
“走司法程序,从起诉到判决,最简易的程序也得3个月。通过我们调解的话,最长10天之内就能达成协议结案,所以有了矛盾纠纷,渔船主、船员都愿来找我们。”王均山说。
哪里有纠纷,就在哪里建设纠纷化解“根据地”。为化解渔业生产流通环节矛盾纠纷,岚山头街道和虎山镇设立了“船老大”品牌调解室;考虑到巨峰镇是全区交通大镇,全市第一家交通中队道路交通纠纷调解室在该镇设立;在高兴镇,全区第一家退伍老兵调解室成立……几年来,岚山区一批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和纠纷特点设立的特色调解室,逐渐在群众之间叫响。
因为地瓜秧翻过界,两村民争执之下有了推搡之举。没多久,在争执中摔倒的老人查出脑瘤去世,家人坚称与那次对方摔倒老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准备抬棺到对方家讨要说法,一起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关键时刻,57岁的调解员周加德来了,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后,他情理法并讲,既陈明利害,又给出解决举措,一起“大战”最终平稳熄火,矛盾纠纷得以彻底解决。
在岚山区巨峰镇,村民遇到矛盾纠纷,首先找“老周工作室”。“老周工作室”,就是以“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周加德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如今在岚山区,这样的“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已有7个。
“船老大”调解室和“老周工作室”的设立,得益于岚山区“4+1”调解体系的建立。去年以来,岚山区司法局不断加大“织网”密度,创新建立了“4+1”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即在每个乡镇街道都建立和完善“商会调委会、警司联调中心、婚姻家庭调解室和个人命名调解室”4个专业调解室,充分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这支队伍的法律服务作用,推进调解工作专业化、品牌化,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基本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岚山区36个调解室已全部到位。其中,依托乡镇街道商会组织建立的“船老大”调解室、安东卫海鲜批发市场调解室、碑廓物流商会调解室、巨峰茶叶商会调解室等“商会调委会”,在及时化解市场营销、劳务争端、工资拖欠等矛盾纠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司法所和派出所业务“牵手”设立的“警司联调中心”,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公安机关行政调解各自职能优势,将“110”报警系统中民事纠纷类别的案件,第一时间分流到“警司联调中心”,指派相关领域调解员靠前调解,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各司法所与镇妇联联动,以有经验的大嫂调解员和女法律顾问为班底,组建的7人到11人不等的“婚姻家庭调解室”,融合婚姻家庭问题咨询、心理辅导与调解工作三项职能,则探索出了一条温馨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以来,岚山区59名法律顾问共接受法律咨询3562人次,开展法治讲座和法律宣传322次,参与解决矛盾纠纷353件,为协助修订村规民约提供法治建议178条,起草协议422份,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记者 丁兆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