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的日子比蜜甜

2020-07-08 15:28: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下石硼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三四百万只小蜜蜂为村里带来新希望

山里人的日子比蜜甜

 

  图为王杰在检查蜂框。

  6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马石山南麓山谷中的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时,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刚刚停歇。青砖黛瓦石壁的民居与石板巷道旁的古井、石磨、老树刷上了一层水润的亮彩,重岩叠嶂、溪流淙淙的“小三峡”格外幽谧灵秀。

  村西南山坡上的养蜂专业合作社蜂场里,技术主管王杰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拿出蜂框检查。嗡嗡“哼唱”着的小蜜蜂们围着他和蜂箱,急急盘旋。“刚下完雨,温度还有点儿低,蜜蜂容易蜇人,你们往后退,躲着点儿。”王杰嘱咐记者。

  今年33岁的王杰,是村里数得着的年轻人。“小学是在离家5里外的东尚山村读的,山里都是泥路,还要翻过一个小山坡,走不了车,每天上学就得走上40分钟。”回忆起过去的日子,王杰不禁感叹,“那时村里的日子穷啊。”不甘心被困在大山里的王杰,17岁就去到大城市闯荡,2015年底因为一场车祸回到了大山深处的下石硼村,从此和蜜蜂结了缘。

  “我小的时候村里就有养蜂的,看村里有人养蜂养得挺好,我也想试试,就从日照进了8箱蜂。”投了7000多块钱的王杰,自己看书、上网钻研养蜂技术,第一年就打了500多斤蜜。此后,他养蜂的规模稳步扩大,也陆续带动村里其他人一起养蜂。“马石山是绿色天然的蜂蜜谷,这里的花期特别长,从清明开始,杏花、樱花、槐花、山月季、枣花、金银花、板栗花、益母草等花期不间断,蜜蜂可以在半径5公里的范围内自行采蜜,不需要转场。”王杰说。

  下石硼村之所以叫“下石硼”,是因为整个村子就建在大石块上。革命战争年代对敌斗争的地理优势,却成为下石硼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面对3700亩山峦,下石硼人并不知道祖祖辈辈倚靠的大山究竟能带给他们什么。

  这几年随着乳山市红色教育基地沿线提升工程的推进,村里的红色资源、绿色自然资源等得到重新挖掘,“红色密营”主题游、乡村休闲游、青少年研学游、特色农副产品等项目的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大山深处。可在自然条件受限、产业基础薄弱的下石硼村,老百姓增收依旧不易。

  “考虑过很多项目,当年能见效益的很少。我看村里这几年有几户养蜂的,每年都能挣到钱,收效也快,就想由党支部领办养蜂专业合作社,提高老百姓和村集体收入。”村党支部书记王守起说,养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他首先就想到了年轻又懂技术的王杰。年后,在他的反复劝说下,王杰带着越冬合箱的10箱蜜蜂,第一个加入了养蜂专业合作社。

  技术骨干入股合作社犹如“定心砣”,全村131户村民中,有65户入股了合作社。“老百姓入股定的是100块钱1股,入多少都不限,入股资金共133500元。技术人员带蜂入股,一箱蜂算10股,合计1505股。到年底,合作社去除技术人员工资等开销、提取一定的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后,其余收益全部按股分红返还给村民。”王守起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的毛收入预计是30万元,一股预计能分一百三四十块钱,经营好的话,入股的老百姓一年就可以“回本”。

  3月27日,远道而来的100箱蜜蜂正式进场,三四百万只“小勤劳”给下石硼村带来了新希望。“我们的蜂蜜定价88元一斤,比市场均价稍高一些,但是没有一点儿添加剂,每一批次的蜂蜜都要送去做质检报告,一旦有污染就会全部销毁。”王守起说。

  合作社的工作逐渐理顺之后,王守起算了算账,发现有些对不住王杰。“技术人员每人每年的工资是26000元,王杰的10箱蜜蜂算100股,年底能分一万三四千块钱,总共也就能拿4万块钱左右,这跟他自己养蜂时挣的钱差不多,可干的活却要多不少。”

  自嘲“自从加入合作社,都没正经吃过饭”的王杰,并不过多计较。他相信合作社坚持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养殖,发展前景会更好,“明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让村里人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记者 陈巨慧 彭辉 通讯员 王 嘉)

责任编辑:付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