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首图 > 正文

山东耐盐粳稻新品系创5‰盐度下高产记录

2020-10-11 09:57:00 来源:大众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0月10日,东营市的天气并不晴朗,秋风伴着些许凉意,但在位于垦利区的国家耐盐粳稻育种创新基地(东营)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心里却满是喜悦。“根据农业部水稻测产验收办法,我们对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4个耐盐粳稻新品系进行实收测产,其中鲁盐稻69实收0.92亩,亩产量498.17公斤。”随着测产组组长吴先军教授的宣布,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此次测产的4个耐盐粳稻新品系分别为鲁盐稻13、鲁盐稻34、鲁盐稻68和鲁盐稻69,经过丈量、脱粒、称重、水分测定、称样等环节,实收产量折算标准水分分别达到472.73公斤、471.87公斤、460.32公斤、498.17公斤。

  鲁盐稻69号系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耐盐水稻新品种。2014年选用常规水稻品种淮稻5号和耐盐水稻材料phyB1突变体进行常规杂交,通过系谱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辐射诱变、耐盐性筛选、抗病性筛选和农艺性状鉴定,于2018年育成。2019年在东营盐碱地多点种植。2018-2019盐碱地水稻品比实验中,在3‰盐水灌溉条件下连续两年平均亩产625公斤,在5‰盐水灌溉条件下,连续两年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谢先芝介绍,该系列品系适宜轻简化栽培、产量高、抗性好,可利用5‰盐度微咸水直接进行灌溉,节约大量淡水资源。待到区域性品种审定试验通过后,就能筛选出真正适合并高产的耐盐水稻品种,并在盐碱地上推广种植。

  “这一系列新品系,实现了我省5‰盐度下产量的突破,创造了高产记录,能充分利用我省黄河三角洲大量微咸水资源,并有望在广阔的盐碱地上推广。”谢先芝说,仅黄河三角洲可耕盐碱地就有200多万亩,相当于全省目前的水稻种植面积,可以供养上百万人口,实现直接利用微咸水灌溉,为最大限度的改良利用盐碱地、增加盐碱地产出提供硬核支撑。

   

  2013年起,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全面启动水稻耐盐研究,组建了覆盖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育种、栽培植保等多方面专业人才的水稻耐盐研究团队。经过7年努 力,在水稻耐盐精准鉴定体系建立,耐盐水稻种质资源收集、创制和创新利用,水稻耐盐机理研究,耐盐水稻品种培育,微咸水循环利用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

  壤盐渍化是世界性的耕地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也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环境限制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仅山东省就有159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10%,淡水资源极度缺乏和大量微咸水无法使用,致使有近500万亩盐碱地未有效利用。改良利用盐碱地是解决耕地资源锐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水稻是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在盐碱地改良利用中具有其他作物无法比拟的优势,水稻种植过程中,经过灌水洗盐压碱,抑制地表蒸发,可使盐碱成分逐步脱离水稻根区。水稻根系本身具有分泌有机酸和吸收盐分的能力,能够降低土壤盐分,创造一个适于水稻生长的根际环境。”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所长林香青说,培育高耐盐水稻新品种,是改良利用盐碱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可利用土地及其产出,向盐碱地要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盐碱地及微咸水资源丰富,是开展耐盐水稻品种选育的绝佳区域,目前国家和省级科研团队纷纷落户东营,开展耐盐品种和土壤改良方面研究,为耐盐水稻的培育和推广做着积极尝试。

责任编辑:王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