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高考记忆:那年没人为我拿主见 因报志愿险落榜

2007-06-01 10:17: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新华社发

    我是1982年参加高考的。虽然当时的大学招收人数很少,高考之前

还要进行预选,,但幸运的是,我那年不仅顺利通过了预选,,而且我的高考成绩还超了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10多分。

    接下来就是填报高考志愿。我的父母是斗大字识不了一箩筐的地地道道农民,在填报高考志愿上无法给我提供有效的帮助,我的班主任对此也不够重视,我当时填报高考志愿完全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填报了一所天津的高校。

    遗憾的是,由于天津这所高校在皖招收名额很少而报考人数较多,我没有被该校录取。在接下来的录取中,我二、三志愿所填的高校皆对我不屑一顾。我居然落榜了。

    作为一名农家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我全家人长期以来的梦想。可以想象,落榜对我、对我全家人的打击是多么大呀!一向很少出门、最怕开口求人的父亲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托亲拜友,看能否为我找到一点补救的机会。

    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吧,那年像我这样填报志愿不当而落榜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分数还比我高许多。最后省招生办只好又组织了一次补录,我被本省一所农业院校录取。

    我常常想,那年填报高考志愿,如果我的父母能为我拿主见,我就不会很唐突地填离家那么远、招人又那么少的学校,因而也就没有后来我所经历的波折和揪心。

    眼下,,高考又至,,我想告诉莘莘学子: 父母的人生阅历比我们丰富,看问题比我们全面,在我们人生关键的时候请他们为我们拿主见,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新华网友 紫蓬山人)

    陈丹青、赵忠祥、周国平讲述高考故事

    说起周国平的高考经历。他记忆比较深的是填志愿的经历。他是1962年参加的高考。那个时候,他说他一口气报了好几个名牌大学的哲学系。可是,那个时候,少年的他哪里知道什么是哲学。   >>>详细

    1977-2007:两代人的高考轨迹

    2007年的高考马上就要到来,又将有无数学子背负着青春的理想与家人的期盼,像个战士般,走进这场战役中去。高考,这个被视为通往梦想的阶梯,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风雨路。这一路上,它见证了30场智慧的搏斗,它亲历了30回灵肉的煎熬,它记录了30次青春的悲欢。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罩起许多年轻的心灵,撑起许多辉煌的理想,也网住许多难以忘却的回忆。尽管被烙上了不同的时代印记,但每当高考来临的时候,总能唤醒许多人的记忆。这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只因它曾激荡着那么多人的命运和未来。   >>>详细

   风雨高考路:与孩子一起经历“高考人生”

    在如今这个追求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的今天,高考很自然地成了承载莘莘学子及其父母十几年的追求、付出与期盼的现实载体。 于是,便有了家长“成也高考、败也高考,爱也高考,恨也高考”的情态,和一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特别意味。

    事实上,高考不同的结果,开启了不同的命运之门,衍生了无数考生和家长饱含甜酸苦辣的内心感受,上演了一出出充满人间酸甜苦辣的生活剧。说起高考来,哪一个考生,哪一个家长,不都是心中有无限感慨,口中有无尽的话题呢?   >>>详细

   27年前的高考记忆:得高分却与大学擦肩而过

    1978年,本打算回生产队当记分员的方建鸿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那一年他还不满15岁。其后他经历了落榜、重读高中、1980年再次高考和再次落榜。在本报“高考30年,说出你的故事”征集发出后,方建鸿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下了自己27年前的高考经历。在文中,他写道:“高考,让我欢喜让我忧。多少次让我魂牵梦绕,几多伤感,至今历历在目……”    >>>详细

   学哥学姐的高考记忆:考场小失误丢掉几十分

    平日里总能考120来分的科目,高考时如何少得20来分?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为何高考时只有20分钟写作文? 多位去年参加过高考的学哥学姐,回忆了他们的一些小小失误和教训,以提醒即将走上考场的学弟学妹们,少走弯路,取得最好的成绩。   >>>详细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招收了21名少年大学生。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新华社发

高考实用专刊

如何找准定位报好高考志愿

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招生计划

调整心态迎高考 高考心理宝典

责任编辑:
新闻关键词:主见落榜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