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七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各地各部门探索创新,积极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抓紧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夏秋之交,骄阳如火。
安徽凤阳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每天都在家庭农场忙碌。他的家庭农场建有标准化育秧工厂、仓储用房,流转土地700多亩。
安徽凤阳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在田里观察水稻长势(2024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2023年,程夕兵的农场提供育秧服务面积2800亩,插秧服务面积2200亩,水稻、小麦飞防服务面积5000亩,粮食和经营服务纯收入70多万元。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顺应广大农民需求,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以来,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实践,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工农、区域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今年启动了二轮延包三个整省试点,其他省份也在组织整县、整乡试点,要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下一步,还要继续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
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必须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带货主播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陆集街道一处绿植销售基地推介销售绿植(2024年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按决定部署,一方面,我国将健全产业富民机制,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制度,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在加快部署、落实——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有关部门将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今年内在全国全面实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业领域;积极支持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
收割机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王团镇蔡家滩村麦田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2024年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将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必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有法可依,盘活“沉睡的资源”,村集体经济资产一年比一年厚实,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各地各有关部门还将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增收。
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融得进”
暑期是短期工求职高峰,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的零工市场里,工作人员忙着向一位位求职者推荐岗位。
在湖南湘江新区零工市场,求职者(右)向工作人员咨询岗位信息(2024年3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与过去只前往发达省份就业不同,近十年,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27.1%。顺应这一新趋势,黔东南州在外出务工、就近就业两方面同步发力,建了180多个零工市场,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
实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吸纳就业支持举措;持续做好“春暖农民工”等行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基层;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促进农民工“以技增收”……各地推出一项项措施,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空间更广、质量更优。
工人在广西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制作绣球灯(2023年8月2日摄)。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制作绣球,年产绣球约50万个。对于当地人来说,绣球不仅代表古老的手工艺,更是增收致富的手段,让农村妇女能够就近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8月,合肥面积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高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期项目正火热施工。
这一项目7月28日开工,预计2027年8月竣工后,可提供1940套住房,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安家立业。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放开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更均等的服务、更完善的保障,将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愿进城、能进城,“留得住”“融得进”。
这是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全域保护拆迁安置小区(2023年8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近日,国务院出台《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行动计划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尚建华表示:“下一步将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
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会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拉动万亿规模新增投资需求。
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距北京城区约50公里外,怀柔区桥梓镇上王峪村常住人口不过100余人,却开了多家乡村咖啡店,一到周末就人来人往。
闲置老宅为店,拿铁咖啡为媒,城与乡融合、“洋”与“土”碰撞,人流、资金等要素在这里“返乡”。
游客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的咖啡馆里休息(2023年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县域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文化同质性强等特点,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岗巴”是藏语“雪山附近的村庄”的意思。今年上半年,海拔约47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迎来了第一位途家房东。
县域房东正成为我国民宿行业的新生力量,在途家平台上以每年超20%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138个县民宿房东数量同比增长超50%,西藏岗巴县、新疆铁门关博古其镇、海南儋州木棠镇等实现房东“零”的突破。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白果村一家民宿里,“95”后民宿主人章宁悦在煮咖啡(2023年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客流、资金流、数据流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途家民宿高级副总裁胡阳说。
决定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民在劳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交换上获得平等权益。要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奠定基础。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要畅通城乡人口、资金和技术流动渠道,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构建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新格局。要加快推进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同时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和养老。
颜茜茜(右)和父亲颜建条(中)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2024年7月23日摄)。29岁的颜茜茜是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白见村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2021年,大学毕业后在机场工作了五年的她,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创业。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要把着力点放在城乡人口迁移、资金流动和土地流转等方面。要尽快破解县域资金外流与农民贷款难的矛盾,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城市资本下乡,建立乡村振兴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河北省遵化市侯家寨镇的农民在晾晒用于中药材的山楂片(2023年11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河北省遵化市在推进山地生态修复和产业富民过程中,引导农民在荒山坡上种植山楂树,为种植户带来良好收益的同时,实现荒山披绿。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决定明确,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这既是消除进城落户农民后顾之忧,也是防止农村要素单向流出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说,当务之急是从“产业、就业、创业”着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扩大农村人口就近就业,更好为“逆城镇化”投资创业创造条件。
“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刘彦随说,城乡融合不是要用“城”把“乡”融掉,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同时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守住农耕文明、乡村文化的根脉。